遠古巨獸之謎:人類出現前,重達四噸的樹懶曾是沙漠霸主
現代人對樹懶的印象,多半停留在那些抱著樹幹、動作緩慢的可愛生物。但鮮為人知的是,在人類出現之前,樹懶家族曾擁有體重超過四噸的巨型成員,牠們不僅在沙漠中四處遊走,還會在懸崖上挖掘洞穴,甚至像海牛一樣在水中優遊。
科學家近期透過分析古代DNA與數百件化石標本,終於拼湊出這段驚人的演化史。研究發現,遠古時期的樹懶曾經長到比多數汽車還要龐大的體型,最終卻因環境變遷而逐漸縮小或滅絕。
今日的樹懶共有六個物種,以動作緩慢聞名,牠們的消化系統需要整整一個月才能分解一頓餐點,每週僅排便一次。雖然外表看似小型毛絨絨的熊,但牠們最近的現存近親其實是食蟻獸和犰狳。
在遠古時期,樹懶家族曾經擁有數十個物種,包括長著瓶狀口鼻的食蟻種類,以及外形類似早期犰狳的成員。這些古代樹懶大多根本不住在樹上——因為牠們的體型實在太大了。其中最大型的「大地懶」體重可達四噸,相當於現代亞洲象的尺寸。
佛羅裡達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藏品經理瑞秋·納爾杜奇形容:「這些巨型樹懶看起來像是放大五倍的灰熊。」她參與發表在《科學》期刊的最新研究,團隊分析了古代DNA與來自17間博物館的400多件樹懶化石,試圖解答長久以來的謎團:為什麼某些樹懶會演化得如此巨大?
研究顯示,古代地懶的體型差異極大。像大地懶這樣的巨型物種,會用長舌摘取高大樹木的葉片,生態角色類似現代的長頸鹿。而體型較小的沙斯塔地懶則在現今美國西南部的沙漠地區活動,以仙人掌為食。
樹棲型樹懶則始終保持著較小的體型。終生生活在樹冠層的種類平均僅重6公斤左右,而會在地面與樹冠間活動的半樹棲種類則可達80公斤。這種體型限制有明確原因:樹枝能承受的重量有限,而行動緩慢的樹懶一旦從高處墜落將面臨致命風險。
至於為何某些地懶會演化成巨型體態,科學家認為可能與覓食優勢、逃避掠食者等因素有關。地懶特別偏好洞穴環境,牠們的體型無疑影響了尋找和開鑿庇護所的能力。中等體型的沙斯塔地懶偏愛由風雨侵蝕形成的天然小洞穴,而更大型的種類則能用其巨大的爪子自行挖掘洞穴——這些遠古巢穴至今仍可見於某些地區的巖壁上。
研究團隊透過分析化石形狀與古今物種的DNA,重建了樹懶超過3500萬年的演化歷程。他們發現,樹懶體型的變化主要受棲息環境影響,間接證實了氣候變遷的關鍵作用。
在中新世氣候最適期,全球暖化導致森林擴張,樹懶體型隨之縮小。但當氣溫再次下降時,牠們又重新演化出更龐大的體態。地懶的足跡遍及安地斯山脈、北美沙漠甚至加拿大寒帶森林,甚至有適應海洋環境的種類。
諷刺的是,幫助牠們度過冰河時期的巨大體型,最終卻成為滅絕的主因。約1.5萬年前,當人類抵達美洲大陸時,行動緩慢的地懶成為容易獵殺的目標。加勒比海地區的樹懶雖在樹冠層躲過一時,最終仍在4500年前人類抵達後滅絕。
這項突破性研究由多國科學家團隊合作完成,獲得包括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等多個機構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