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望遠鏡驚見「宇宙正午」星系中心黑洞暴食現象
天文學家運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回溯超過100億年的宇宙歷史,在所謂「宇宙正午」時期,發現星系中心的黑洞正經歷驚人的暴食式成長。這項由堪薩斯大學(KU)團隊主導的研究,揭開了宇宙演化史上最活躍時期的神秘面紗。
「宇宙正午」是指大爆炸後約20至30億年間的特殊時期,當時類似銀河系的星系正經歷劇烈的「星暴」現象,以驚人速度形成新恆星。研究團隊推測,現今星系中約半數恆星都是在這個關鍵時期誕生的。
為深入瞭解宇宙138億年歷史中的這個重要階段,團隊利用韋伯望遠鏡進行了「MIRI EGS星系與活躍星系核」(MEGA)巡天計畫。計畫主持人艾莉森·柯克派翠克表示:「我們想了解這些星系如何形成恆星、形成多少恆星,特別是中心黑洞的成長機制。這項計畫將是JWST在中紅外波段最大規模的多波段觀測。」
這些「宇宙正午」時期的星系被厚厚的塵埃雲包裹,可見光難以穿透,卻無法阻擋紅外線的觀測。柯克派翠克解釋:「中紅外波段能觀測塵埃發出的輻射,讓我們得以窺見被塵埃遮蔽的星系內部。」
研究團隊將觀測目標鎖定在大熊座附近的「延伸葛羅斯帶」,這片僅月亮直徑大小的天區竟包含約1萬個星系。團隊在此尋找中心具有暴食型超大質量黑洞的星系,這些黑洞雖然本身不發光,但周圍物質因劇烈摩擦產生高溫,形成明亮的「活躍星系核」(AGN)。
研究顯示,MEGA資料中首次以紅外線觀測到的部分AGN星系,可能是類似銀河系的祖先星系。測量這些星系黑洞的吞噬速率、恆星形成速度,以及星系碰撞造成的變化,將為我們銀河系的形成提供全新線索。
資料處理過程相當艱鉅,團隊成員布倫·巴克豪斯描述:「就像用不同濾鏡拍攝照片,由於望遠鏡輕微移動,影象會有些微偏差。我們必須先修正已知問題,例如每張影象都會出現的刮痕和壞點。」
目前團隊已使用JWST觀測67小時,並獲準追加30小時。柯克派翠克強調:「這是KU首次獲得如此大量的JWST資料,學生們享有獨家使用權一年後,原始資料才會公開。但民眾現在就能透過『宇宙碰撞』公民科學計畫,協助分類星系和尋找合併現象。」
這項研究成果已獲《天體物理學期刊》接受發表,預印本可在arXiv平臺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