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自拍照未來可能儲存在DNA裡?突破性技術將改變數位儲存方式

自拍照未來可能儲存在DNA裡?突破性技術將改變數位儲存方式

在數位影像儲存領域,DNA分子可能成為硬碟之外更環保且穩定的替代方案。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團隊正在開發一套全新的影像壓縮標準,專門針對這項極具潛力的新興技術。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拍攝的照片總量將在幾年內突破2兆張。這些影像有些保留在智慧型手機中,更多則上傳至雲端,不斷佔用資料中心的磁帶和硬碟空間。然而,這些傳統儲存方式不僅容量有限,儲存期限也受限制,更別提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影像處理專家、EPFL多媒體訊號處理組負責人Touradj Ebrahimi教授指出:「我們估計,僅僅1公克的DNA就能儲存約2.15億GB的資料,相當於86萬個250GB的外接硬碟,足以容納約5萬張照片。」

DNA作為生命密碼,能夠長期穩定儲存遺傳資訊。2022年,科學家甚至在格陵蘭冰層中發現了儲存完好的200萬年前DNA。如今,隨著DNA定序與合成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已能讀寫這種「生命編碼」。

將DNA應用於資料儲存時,首先需將二進位格式(0,1)轉換為DNA序列(A,T,C,G),再合成為DNA鏈並儲存在適當環境中。讀取資料時,只需逆向解碼即可還原資訊。

雖然這項技術在長期歸檔方面潛力巨大,但仍面臨成本高昂與存取時間較長等挑戰。不過,DNA儲存具備超高密度、超長壽命與低功耗等優勢,吸引全球研究團隊投入開發,包括Ebrahimi教授的實驗室。

身為JPEG委員會主席,Ebrahimi教授正推動「JPEG DNA」計畫,與國際電工委員會、日本拓殖大學等機構合作,開發專為合成DNA設計的影像壓縮標準。他強調:「如何在編碼、合成、儲存、擴增與定序後準確重建影像,是項重大挑戰。但有了通用標準,工程師就能開發高效的編碼與壓縮方法。」

研究團隊已設計出評估DNA儲存方法的編碼程式,包含測試影像組、比較標準、糾錯機制,以及處理生化限制的技術。針對大型多媒體檔案,團隊更開發出能將二進位資料高效轉換為DNA序列的新型壓縮演演算法,無需預先解碼.jpg檔案,不僅速度更快、更可靠,還能減少DNA合成量與運算需求,同時提升影像品質。

Ebrahimi教授表示:「隨著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技術進步,我們將能持續最佳化JPEG DNA標準,改進編碼與糾錯機制,同時保持與標準語法及解碼程式的相容性。」這項突破性技術有望徹底改變人類儲存數位記憶的方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