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耶穌聊天機器人崛起 哲學家實測揭驚人真相
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突飛猛進,如今不僅能模仿人類創作音樂、文章和影象,更進一步將觸角伸向宗教領域。各種號稱能與使用者對話的「耶穌AI」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包括AI Jesus、Virtual Jesus、耶穌AI等基督教版本,佛教界也有Norbu AI,伊斯蘭教則有Salaam World平臺的Brother Junaid。
身為大學AI研究中心主任與哲學教授,我近期針對五款最知名的耶穌聊天機器人進行深入研究。透過實際對話測試發現,這些AI帶來三大宗教挑戰:
首先是「神格化」問題。這些AI毫不掩飾地自稱是上帝,運用強大的文字、聲音與影像技術塑造極具說服力的神聖形象。例如Virtual Jesus開場就宣稱:「我是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全人類的救主。」Ask Jesus更直接將自己定位為「口袋裡的聖靈連結」。
更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沒有任何教會組織開發或背書這些AI產品。清一色由營利企業主導的商業模式,令人質疑其背後動機。當信仰服務變成營利工具,演演算法很可能會優先採用「最受歡迎」而非「最符合聖經」的神學觀點。
實際測試中,各AI對「地獄是否存在」的回答就呈現明顯差異。有的強調「永恆折磨」,有的則緩頰「上帝希望所有人都能體驗祂的愛」。這種神學詮釋的混亂,已反映出缺乏教會把關的隱憂。
目前多數耶穌AI採取廣告營利模式。以Ask Jesus為例,官網宣稱短短三天就累積3萬月活躍使用者。Text with Jesus甚至推出年費50美元的高階服務。在龐大基督徒市場誘因下,這些具備強大操控力的AI系統,很可能重蹈「成功神學」商業化的覆轍。
從哲學角度來看,AI耶穌模糊了基督教中「不可見的全能上帝」與「數位化耶穌」的界線。更令人憂心的是,背後企業可能藉此獲得難以制衡的影響力與財富。當信仰體驗被演演算法主宰,我們該如何守護宗教的神聖性?這將是新時代的重要課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