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Fi」新監控科技:靠Wi-Fi訊號擾動就能追蹤你的行蹤
高科技監控技術向來是把雙面刃。一方面,我們需要精密裝置來偵測可疑行為並通報當局;但另一方面,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同樣不容忽視。如何在公共安全與個人自由之間取得平衡,始終是科技開發者與政策制定者面臨的難題。
這個議題再度引發熱議,因為羅馬薩皮恩扎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套系統,僅透過分析人體對Wi-Fi訊號的幹擾模式,就能識別特定個體。這項新技術被命名為「WhoFi」。
與指紋辨識、臉部識別等傳統生物特徵系統不同,WhoFi無需直接的身體接觸或視覺影像。只要所在環境有Wi-Fi網路,它的追蹤範圍就比固定式監視器更廣闊。
研究團隊成員Danilo Avalo等人將技術細節發表在a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他們運用了現有的「通道狀態資訊」(CSI)技術,記錄Wi-Fi訊號碰觸人體或物體時的變化模式。研究人員表示,這些訊號變化能轉化為豐富的生物特徵資料。
團隊訓練深度神經網路,將這些獨特的Wi-Fi幹擾模式解析為個人專屬的「數位指紋」。即使身處不同環境,系統仍能根據個體對訊號的影響方式進行辨識,準確率高達95.5%。
這並非該團隊首次涉足此領域。2020年他們曾提出類似的「EyeFi」技術,但新方法的精準度大幅提升。
雖然WhoFi的監控效能優於現有系統,卻也引發嚴重的隱私疑慮。例如,民眾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追蹤,而掌握其移動軌跡可能洩露日常生活的敏感資訊。
研發團隊承認技術可能被濫用,但強調他們的再識別(Re-ID)系統不會擷取個人身分或隱私資料。研究人員表示:「透過解析Wi-Fi CSI中的非視覺生物特徵,本研究提供了一種兼顧隱私保護與穩定性的Wi-Fi再識別方案,為無線生物特徵感測技術奠定基礎。」
目前WhoFi僅止於學術研究,尚未有商業或政府應用計畫。但基於其能在黑暗中運作、穿透牆壁、克服障礙物等優勢,這類技術投入實際應用的日子可能不會太遠。相較傳統攝影機,Wi-Fi感測技術不僅受霧氣、煙霧影響較小,隱蔽性也更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