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腦神經人因工程學監控員工大腦提升生產力,這樣真的妥當?

腦神經人因工程學監控員工大腦提升生產力,這樣真的妥當?

腦神經科技引發了許多高風險的倫理問題。訂定基本規則,有助於保護員工,並確保工作任務能配合員工,而非反其道而行。

儘管像是自動駕駛車輛、機器人工人、人工智慧等,這些降低人類在工作中實際操作角色的科技備受矚目,但腦神經人因工程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正運用科技提升人類在工作崗位上的表現。

腦神經人因工程學是研究人類在進行現實世界活動時的行為,工作場所中的活動也包含在內。它涉及在不同情境下,或是在完成特定任務時,記錄一個人的大腦活動,以最佳化認知表現。例如,腦神經人因工程學可以在員工學習新事物時監控他們,以判斷何時他們已掌握。它也能協助監控那些需要高度警覺的工作人員的疲勞程度,並判斷何時需要替換人員。

到目前為止,腦神經人因工程學的研究只能在高度控制的臨床實驗室環境中,透過侵入性程式進行。但如今工程技術的進步,藉由非侵入性的可穿戴裝置,讓此研究在現實世界中得以實現。據預測,到2026年,這種被定義為任何與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的腦神經科技市場,將增長到210億美元,並有望在未來塑造許多產業員工的日常生活。

但這項進展並非毫無風險。

身為一名生物醫學工程師和職業醫學醫生,我的工作是研究如何提升員工的健康、福祉和生產力。腦神經科技通常專注於員工如何利用可穿戴式腦部監測技術,在工作任務中提升大腦功能和表現。但腦神經人因工程學也可用於更深入瞭解人類的工作體驗,讓工作任務和流程配合員工,而非相反。

兩種最常用的腦神經人因工程可穿戴裝置,以不同方式捕捉大腦活動。腦電圖(EEG)利用附著在頭皮上的電極,測量電活動的變化。功能性近紅外光譜儀(fNIRS)則是測量代謝活動的變化,它透過將紅外光穿過頭骨以監測血液流動。

這兩種方法都能在大腦對不同情況做出反應時,即時監測其活動,像是高壓力的工作任務或艱難的工作。例如,一項利用fNIRS監測人們在進行30分鐘持續注意力任務時的大腦活動研究發現,任務開始和結束時的反應時間有顯著差異。這在需要持續注意力的安全相關工作中至關重要,像是航空管制員和警察。

腦神經人因工程學也研究如何利用大腦刺激改善大腦活動。其中包括神經調節技術,如經顱電刺激(tES)、經顱磁刺激(TMS)或聚焦超聲刺激(FUS)。例如,研究表明,在學習認知訓練任務時施加tES,可立即提升表現,且這種提升甚至能持續到第二天。另一項研究發現,tES也可能有助於提升涉及運動技能的任務表現,在外科手術技能訓練、軍事任務和運動表現方面有潛在應用。

在工作場所使用腦神經科技具有全球影響力且風險頗高。支持者表示,腦神經科技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反對者則警告,它可能加劇不平等,破壞民主,以及帶來其他未知的後果。

迎來個人化腦部監測和增強的新時代,引發了許多倫理問題。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所有利益相關者——員工、職業健康專業人員、律師、政府官員、科學家、倫理學家等共同參與解決。

例如,個人腦部活動資料該如何保護?有理由懷疑腦部活動資料不屬於《健康保險流通與責任法案》(HIPAA)的保護範圍,因為它不被視為醫療或健康資料。可能需要額外的隱私法規。

此外,僱主是否有權要求員工配合使用腦神經人因工程裝置?2008年的《遺傳資訊非歧視法案》防止基於員工遺傳資料的歧視。類似的立法可以幫助保護那些拒絕提供腦部資訊收集的員工,避免被解僱或拒保。

腦神經科技收集的資料,可能以有益或有害於員工的方式被使用,且濫用的可能性很大。

僱主可能利用腦神經科技診斷與大腦有關的疾病,這可能導致就醫治療,但也可能引發歧視。他們也可能監測個別員工對不同情況的反應,收集有關其行為的洞察,這可能對其就業或保險狀況產生不利影響。

就像電腦和網際網路改變了生活一樣,未來幾十年,工作場所中的腦神經科技可能帶來更深刻的變化。這些科技可能使員工的大腦與工作環境更無縫地整合,既提高生產力,也引發許多腦神經倫理問題。

讓所有利益相關者參與討論,有助於確保每個人都受到保護,並創造更安全的工作環境,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本文經編輯後,根據創用CC授權條款重新釋出自《The Conversation》。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