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太空 > 韋伯望遠鏡捕捉到「宇宙龍捲風」HH 49/50的驚人細節

韋伯望遠鏡捕捉到「宇宙龍捲風」HH 49/50的驚人細節

美國太空總署(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與加拿大太空總署(CSA)共同開發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利用其搭載的近紅外相機(NIRCam)和中紅外儀器(MIRI),成功拍攝到距離地球約630光年、位於變色龍座的赫比格-哈羅天體49/50(HH 49/50)的高解析度影像。

赫比格-哈羅天體是恆星形成區中與原恆星相關的明亮星雲結構。這些天體最早由美國天文學家謝爾本·韋斯利·伯納姆在19世紀觀測到,但直到1940年代才被確認為一種獨特的發射星雲。後來,天文學家喬治·赫比格和吉列爾莫·哈羅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並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赫比格-哈羅天體的形成條件非常特殊:當新生恆星噴射出的高溫氣體以高達每小時25萬公里的速度與周圍的氣體和塵埃碰撞時,會產生明亮的衝擊波。這些天體形狀各異,但基本結構通常相似:由形成中的恆星向相反方向噴射的雙重熱氣流,在星際空間中穿梭。

2006年,NASA的史匹哲太空望遠鏡觀測到HH 49/50時,因其螺旋外觀而被科學家暱稱為「宇宙龍捲風」,但當時對其尖端模糊物體的本質仍不確定。韋伯望遠鏡憑藉更高的成像解析度,揭示了衝擊區域的細微特徵,並發現模糊物體其實是一個遙遠的螺旋星系,同時還展現了背景中無數的星系。

HH 49/50屬於變色龍I雲複合體的一部分,這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活躍恆星形成區之一。天文學家表示:「這個雲複合體可能與太陽形成的環境相似。」過去的觀測顯示,HH 49/50的噴流正以每秒100至300公里的速度遠離我們,並且只是更大噴流中的一個特徵。

韋伯的NIRCam和MIRI觀測捕捉到了噴流撞擊區域中發光的氫分子、一氧化碳分子和激發塵埃顆粒的位置,並以橙色和紅色呈現。這些新觀測將幫助天文學家建立噴流特性的模型,並瞭解其如何影響周圍物質。

研究人員指出:「HH 49/50中的弧形特徵類似於快艇產生的水波,指向噴流的來源。」根據過去的觀測,科學家推測一顆名為Cederblad 110 IRS4的原恆星可能是噴流活動的驅動者。這顆位於HH 49/50約1.5光年外的原恆星屬於I類,正處於質量增長的黃金時期,周圍通常有可辨識的物質盤。

韋伯的觀測還發現,HH 49/50的弧形特徵並不完全指向同一方向。例如,在主噴流右上方的突出特徵可能是另一個噴流的偶然重疊,或是主噴流分裂的結果。此外,HH 49/50尖端意外出現的螺旋星系具有明顯的藍色中央凸起,顯示了老年恆星的位置,並暗示這可能是一個棒旋星系。

韋伯望遠鏡捕捉到的這些細節,不僅揭示了HH 49/50的複雜結構,還展現了宇宙中不同天體之間的奇妙巧合。隨著時間推移,HH 49/50的邊緣將向外移動,最終可能遮擋住這個遙遠的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