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鳥類高智商反成致命傷?研究揭「氣候變遷」下的生存危機

鳥類高智商反成致命傷?研究揭「氣候變遷」下的生存危機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最新研究指出,擁有廣闊分佈範圍或較大腦容量的鳥類,可能因適應特定氣候帶的特性,反而比預期更容易受到氣候變遷衝擊。這項發現顛覆了傳統對物種適應能力的認知。

生物學家長年困惑於為何某些物種能適應多樣氣候,而其他物種卻僅能存活於特定環境。這項刊登於《自然通訊》的研究,透過分析1,500種鳥類的全球分佈圖與環境資料,發現即使分佈範圍廣闊的物種,也可能僅適應狹窄的氣候帶。

研究資深作者、整合生物學副教授卡洛斯·波泰羅解釋:「以北極為例,雖然佔地遼闊,但氣候條件極為單一。這些地區的物種雖有龐大族群與廣闊棲地,看似滅絕風險較低,但其實牠們適應的氣候範圍非常有限,當氣候模式改變時,整個族群可能快速崩解。」

研究團隊舉例比較:分佈於北極廣大區域的波西米亞連雀,其實適應的氣候範圍遠比棲息在尼泊爾、不丹狹小區域的慄冠噪鶥更為極端。這意味著連雀可能面臨更高的氣候變遷風險。

更令人意外的是,腦容量較大的鳥類(相對於體型)往往適應特定氣候帶。波泰羅表示:「理論上較大的腦容量應代表更靈活的行為適應能力,但研究顯示這些『高智商』鳥類多為氣候專家,演化出僅能在特定氣候條件下繁衍的特性。」

研究團隊運用公民科學家透過eBird平臺提交的數十萬筆觀測資料,建立精確的鳥類分佈圖。他們創新設計二維氣候空間模型,以「溫度嚴苛度」和「乾旱嚴苛度」量化全球氣候型別,並標示各物種適應的氣候範圍。

波泰羅強調:「傳統以單一風險因子評估物種脆弱性的方法,往往忽略背後複雜的互動作用。我們必須全面考量各因素如何相互影響,有時正是這些意想不到的關聯最為關鍵。」

這項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援的研究,為氣候變遷下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提供全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