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地球 > 夏威夷蟋蟀首現雌性親密互動 研究揭密昆蟲界的「她」勢力

夏威夷蟋蟀首現雌性親密互動 研究揭密昆蟲界的「她」勢力

長期以來,科學界對夏威夷田野蟋蟀(Teleogryllus oceanicus)的研究多聚焦於雄性個體間或異性間的互動,卻鮮少關注雌性間的社交行為。這種研究偏頗不僅存在於昆蟲學領域,更是整個動物行為研究的普遍現象。為釐清雌蟋蟀的互動模式,研究團隊特別設計實驗,探討不同基因型個體在雄性鳴叫與靜默環境下的行為差異。

實驗設計相當嚴謹,研究人員將基因型相同或相異的雌性配對組合,分別置於播放雄性鳴叫或完全靜默的環境中。每組實驗在放入第二隻蟋蟀後持續觀察10分鐘,總計進行167次試驗,並全程錄影以便行為分析。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播放雄性鳴叫的設定是為了模擬雌蟋蟀在自然環境中常見的社交情境。

透過精密的行為編碼系統,團隊詳細記錄各項行為的發生頻率與持續時間。結果顯示,觸角接觸是最常見的互動方式,多數情況下僅止於試探性質,極少引發攻擊行為。有趣的是,當背景存在雄性鳴叫時,這種接觸行為會顯著增加,且持續時間較靜默環境更長。此外,研究還觀察到在雄性鳴叫環境下,咬擊行為發生率明顯上升,且與觸角接觸存在時序關聯性。

最引人注目的發現是,在所有試驗中首次記錄到雌性間的交配行為——包括兩次攀爬嘗試與一次成功交配。雖然發生比例極低(僅佔總試驗數的0.6%),但這項發現改寫了我們對昆蟲性行為的認知。研究作者在論文中強調:「雌性個體會頻繁探索彼此,而這種行為表現取決於自身基因型、互動物件的基因型,以及所處社交環境中的聲學訊號。」

這項發表於《皇家學會報告B》的研究具有重要啟示:過去被忽略的性別角色,可能隱藏著關鍵的行為演化線索。團隊特別呼籲,未來研究應更重視那些在特定物種中被低估性別的行為模式,才能完整拼湊出動物社交行為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