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過度診斷?成人ADHD研究暴露的診斷危機

過度診斷?成人ADHD研究暴露的診斷危機

一項針對頂尖ADHD藥物臨床試驗的大型回顧研究發現,多數研究並未嚴格確認受試者是否真的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還是其實有其他共病如憂鬱症或躁鬱症。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研究竟僅依賴自評量表甚至電腦評估進行診斷。隨著成人ADHD診斷率飆升(常受網路內容影響),這些發現對研究可靠性和治療精準度提出嚴重質疑。

ADHD原先是針對兒童設計的診斷標準,但目前越來越多成人被診斷出此症狀。全球估計有超過3億成人患者,在丹麥等國家確診人數也快速增長。問題在於,兒童診斷主要依靠家長和教師的行為觀察,但成人診斷往往僅基於當事人主觀描述,如難以集中注意力或衝動行事等自我報告。

哥本哈根大學與聖保羅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292篇最高等級的隨機對照試驗後發現:約半數研究未在試驗前進行全面診斷評估來排除其他精神疾病,這意味研究人員實際上無法確定受試者是否同時罹患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等其他疾病。更嚴重的是,過半研究納入了已確診共病的受試者,這使得症狀歸因更加困難。

研究共同主持人、精神科教授Julie Nordgaard指出:「診斷評估應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資深人員執行,但61%的研究未說明診斷者身份,僅35%表明由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進行評估。我們甚至發現有些案例僅靠受試者自我診斷,最離譜的還用電腦程式來確診。」

這種方法學缺陷導致研究結果難以應用。隨機對照試驗本應是實證醫學的黃金標準,其結論常被用於制定治療指南。但當基礎診斷都不夠嚴謹時,我們根本無從得知藥物究竟對哪些症狀產生效果。資深研究員Mads Gram Henriksen強調:「這使多數臨床試驗結果需要謹慎解讀,可惜目前這些有瑕疵的研究仍在指導成人ADHD的治療方針。」

研究團隊呼籲,在成人ADHD診斷率激增的現況下,必須建立更嚴格的評估標準。精神科診斷應由專業人員依統一準則執行,否則可能導致兩種風險:患者可能被誤診而錯失有效治療,或接受不必要且可能產生副作用的藥物治療。這項研究已發表於《歐洲精神醫學》期刊。

別錯過重要科學突破:立即訂閱SciTechDaily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