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銀髮族網路危機:破解詐騙迷思與年齡歧視的共犯結構

銀髮族網路危機:破解詐騙迷思與年齡歧視的共犯結構

英國薩裡大學最新研究揭露,在網路犯罪領域中,年齡歧視不只是社會偏見,更成為犯罪者鎖定高齡族群的作案工具。根據《安全期刊》發表的研究,2022年全美銀髮族因網路犯罪損失金額竟高達47億美元(約新臺幣1410億元),顯見問題嚴重性。

研究團隊將「網路犯罪中的年齡歧視」定義為:犯罪者基於「長者富有且容易受騙」的刻板印象,刻意鎖定年長者作為作案目標。這種偏見不僅反映社會對高齡者的錯誤認知,更對努力適應數位時代的銀髮族構成嚴重威脅。

主要研究者、網路犯罪專家Suleman Lazarus博士指出:「我們的調查顯示,年齡歧視是導致長者遭受網路剝削的關鍵因素。犯罪者將年齡歧視當作武器,而社會對『完美受害者』的想像則成為縱容犯罪的保護傘。我們必須更深入理解受害者的弱勢處境,建立更完善的支援系統。」

研究採用創新架構,分析年齡歧視、網路犯罪與高齡者社經弱勢間的關聯,歸納出三大高風險因子:

1. 認知功能退化影響判斷力
2. 社交孤立導致資訊封閉
3. 過度信任他人的性格特質

其中最令人震驚的發現是:長者受害不只因為經濟條件,更源自社會對「年老=衰弱+易騙」的刻板印象。這種錯誤認知形成危險的惡性迴圈,讓詐騙集團能輕易利用話術突破心防。

共同作者、資安專家Michael McGuire博士強調:「科技適應力不足加上對網路犯罪的恐懼,形成銀髮族的雙重弱勢。我們需要跳脫技術層面的思考,從社經角度重新審視網路犯罪,透過教育方案和支援系統提升長者的數位自保能力。」

研究團隊呼籲,唯有正視年齡歧視的結構性問題,才能根本解決針對銀髮族的網路剝削。社會應將長者視為需要尊重與保護的珍貴成員,而非潛在的受害物件。這需要全民共同建立防護網,守護高齡族群的數位安全與尊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