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藥」真能讓你變聰明嗎?破解腦力增強劑的迷思
醫學
05-16
近年來,所謂的「聰明藥」(Nootropics)在臺灣學術圈與職場掀起一股風潮,這種被稱為認知增強劑的物質,宣稱能提升健康人士的記憶力、學習能力與知識吸收效率。但這些號稱能讓人「變聰明」的藥物,真的如廣告所說的那麼神奇嗎?
聰明藥大致可分為三類:處方藥物(如治療過動症的利他能、阿得拉)、促進清醒的覺醒劑(如莫達非尼)、以及最廣泛的保健食品類(包括咖啡因、魚油、銀杏、南非醉茄等草本萃取物)。
首先要打破一個迷思:現實中並不存在像電影《藥命效應》中那種能立即提升智力的神奇藥丸。雖然這些藥物確實會對大腦產生影響,但效果因人而異。以利他能為例,對過動症患者確實能改善專注力,但對健康人士而言,劍橋大學與墨爾本大學2023年的研究顯示,服用這類「讀書藥」反而可能導致效率下降。
該研究讓40名健康受試者分別服用三種常見的認知增強劑或安慰劑後進行解題測試。結果發現,服藥組雖然動機增強,但解題時間更長、準確率與效率反而降低。研究主持人Elizabeth Bowman博士指出:「這些藥物可能讓健康使用者更努力,卻產出更低品質的成果。」
至於保健食品類的聰明藥,其效果更缺乏科學佐證。由於這類產品不受美國FDA嚴格審查,即便2022年一篇綜合分析256篇相關論文的研究發現,銀杏、巴柯巴等植物萃取物可能對學習記憶有幫助,但研究方法、劑量標準不一,且未考量生活型態等變因,難以得出明確結論。
安全性方面更需謹慎:處方藥可能引發從頭痛、失眠到心悸、幻覺等副作用;而保健食品因缺乏監管,成分標示不實或含有害物質的風險更高。專家建議,若考慮服用任何號稱能增強認知功能的物質,務必先諮詢專業醫師意見。
最後要提醒:本文內容不能取代專業醫療建議,有任何健康疑慮都應尋求合格醫師的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