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紐約測速照相半年見效!研究揭密:成效因地點而異,這些區域最顯著

紐約測速照相半年見效!研究揭密:成效因地點而異,這些區域最顯著

根據紐約大學坦登工程學院C2SMARTER中心發表在《交通研究跨學科視角》的最新研究,紐約市的自動測速照相系統在2019至2021年間,成功讓學校周邊區域的交通事故減少14%,超速違規則大幅降低75%。這項追蹤超過1,800組測速照相的調查顯示,這項科技執法措施在全美人口最密集的紐約市,可能已挽救數百條寶貴生命。

研究團隊特別指出幾個關鍵發現:測速照相平均需要六個月才能達到最佳執法效果,且不同行政區的成效存在明顯差異。更值得注意的是,駕駛行為改變往往呈現「時間延遲效應」,並非立竿見影。

C2SMARTER研究中心助理主任高靜芹(音譯)說明:「我們採用創新研究方法,針對每組測速照相進行長短期追蹤分析。這種微觀視角讓我們發現全市資料中難以察覺的時空模式,有助於未來更精準地配置執法裝置。」

紐約測速照相計畫自2013年試行20組裝置以來,到2023年已擴充套件至全市750個學區共2,200組。特別在2022年改為全天候運作後,執法效果更顯著。研究團隊特別聚焦2019至2021年的關鍵擴張期,發現多數測速點在半年內就能有效改變駕駛習慣,且違規率下降後能長期維持。

高靜芹進一步分析:「長期追蹤顯示測速點可分為四種成效模式:有兩類地點能持續降低超速,雖在疫情期間出現違規高峰;第三類約需1.5年見效;少數地點初期效果有限,卻在疫情期間超速激增。」

研究團隊首創「隨機效應生存分析法」(SARE),突破傳統需耗時多年收集事故資料的限制。共同作者、摩根州立大學助理教授楊迪(音譯)解釋:「這種創新統計模型能分析事故間隔時間,更精準評估測速照相前後的車禍率變化。」

計畫主持人奧茲貝教授強調:「這不只是開罰單的問題,而是運用資料分析與先進統計方法來拯救生命。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每輛超速車輛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研究建議各城市應根據在地特性,結合科技執法與工程改善,制定量身訂做的交通安全策略。

這項突破性研究已發表於《風險分析》、《安全科學》等頂尖交通期刊,為全美各城市提供重要政策參考。研究證實,透過智慧化交通管理,確實能有效提升用路安全,但需要給予系統足夠時間發揮作用,並針對不同區域特性調整執法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