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提案!用海底核爆加速岩石風化來對抗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無疑是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威脅。若無法扭轉全球暖化趨勢,不僅自然環境將遭受不可逆的破壞,更可能導致數億人流離失所,並在本世紀末造成高達100-200兆美元的經濟損失。
面對如此嚴峻形勢,科學家正積極尋找各種解決方案。其中,「負排放技術」尤其受到關注,包括:直接空氣碳捕獲材料、生產生物炭改良土壤、大規模植樹造林,以及加速岩石自然風化作用等。而最後這項「強化岩石風化」技術,最近被一位25歲的研究生提出驚人實施方案。
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Andy Haverly在其未經同儕審查的預印本論文中指出,矽酸鹽岩石(如玄武岩)的自然風化過程確實能有效固碳,但最大障礙在於「開採、粉碎和運輸數十億噸岩石所需的龐大能源與後勤支援」。現有技術僅能處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極小部分。
為此,Haverly提出一個大膽構想:在南極洋海底3公里處進行超大當量核爆,瞬間粉碎約3.86兆噸玄武岩。這個81千兆噸級的核爆威力,將是史上最大核彈「沙皇炸彈」(50百萬噸當量)的1,620倍!
該構想靈感源自美國1950年代的「犁頭計劃」,該計劃曾研究將核爆用於和平建設,如開鑿港口、運河等。Haverly認為,在深海受控環境中進行核爆,既能最大化岩石粉碎效果,又能將輻射影響侷限在爆心周邊數平方公里範圍。
然而,這項提案已引發專家強烈質疑。首先,作者本身是量子計算領域的博士生,並非氣候、地質或核能專家。其次,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技術,可能讓世人忽視減少化石燃料使用的根本解決之道。更令人擔憂的是,其「必要之惡」的邏輯——承認會造成長期輻射汙染,卻輕描淡寫稱其影響「不過是滄海一粟」。
環保團體警告,過度依賴碳捕獲技術,可能讓既得利益者找到繼續維持高碳排生活方式的藉口。與其寄望於風險未知的地球工程,或許我們更該認真思考如何從源頭減少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