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內幕:突破性顯微技術揭開核糖體的隱藏協作
一項全新的成像技術揭示,核糖體在轉譯信使核糖核酸(mRNA)時會相互合作,避免蛋白質生產速度放緩。此發現顛覆了先前的看法,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對細胞生物學的理解。
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Hubrecht Institute)塔嫩鮑姆(Tanenbaum)研究團隊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先進的顯微技術,用於觀察活細胞內正在運作的核糖體。該方法能讓研究人員追蹤單個核糖體將mRNA轉譯為蛋白質的過程。
他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核糖體在遇到障礙時會相互協助,研究團隊將此過程稱為「核糖體協同作用」。這些研究成果於今日(1月31日)發表在《細胞》(Cell)期刊上,為蛋白質合成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工具,以便更深入地研究mRNA轉譯。
DNA(去氧核糖核酸)是由兩條長鏈核苷酸相互纏繞形成雙螺旋結構的分子。它是人類及幾乎所有其他生物的遺傳物質,攜帶著用於發育、機能運作、生長和繁殖的遺傳指令。人體內幾乎每個細胞都含有相同的DNA。大部分DNA位於細胞核中(稱為核DNA),但少量DNA也可在粒線體中找到(稱為粒線體DNA或mtDNA)。DNA攜帶著人體運作所需的遺傳指令。在這些指令被使用之前,它們會被複製到mRNA(信使核糖核酸)中,mRNA就如同藍圖一般。核糖體會「閱讀」此藍圖並製造蛋白質——蛋白質是無數生物過程所必需的分子。將遺傳資訊轉化為蛋白質的過程稱為mRNA轉譯,這是基因表達中的關鍵步驟。
「有時,mRNA中包含難以轉譯成蛋白質的片段。我們仍未完全理解核糖體是如何處理這些片段的。」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馬克西米利安·馬德恩(Maximilian Madern)表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想要研發一種新的成像技術,以便更好地瞭解核糖體是如何完成它們的工作的。」這項新技術使研究人員能夠在mRNA轉譯過程中長時間監測單個核糖體。
利用這項技術,研究團隊對核糖體的運作方式有了新的認識。「我們觀察到,單個核糖體的移動速度略有不同,有時還會長時間暫停。」該研究的第二位主要作者楊索拉(Sora Yang)解釋道,「由於速度差異,核糖體可能會發生碰撞,從而減慢蛋白質的生產速度。檢測這些速度差異具有一定挑戰性。」楊索拉繼續說,「因此,我們與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生物奈米科學系瑪麗安·鮑爾(Marianne Bauer)的計算科學家團隊合作。藉助他們的專業知識,我們得以證實核糖體確實以不同的速度運作。」
這些斑點是細胞中核糖體正在轉譯的特定RNA。隨著時間推移,它們會變得更亮,顯示出活躍的轉譯過程。包含特定RNA和核糖體的複合物會附著在細胞膜上,並在二維空間中輕微移動。圖片提供:馬克西米利安·馬德恩,版權歸胡布勒支研究所所有
研究團隊還對核糖體碰撞有了重要發現——例如,由於RNA片段複雜或速度差異,一個核糖體可能會撞上另一個核糖體。「我們發現,短暫的碰撞不會立即觸發細胞的質量控制機制。」馬德恩指出,「通常情況下,這些機制會清除發生碰撞的核糖體,但只有在碰撞持續數分鐘時才會啟動。」
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與先前的看法相反,這些短暫的碰撞可能是有益的。核糖體似乎會在處理難以轉譯的RNA片段時「互相幫助」,他們將此現象稱為「核糖體協同作用」。馬德恩解釋說,這使得核糖體能夠承受在有問題的RNA片段上的短暫碰撞,從而促進蛋白質的持續生產。
這項新技術使研究人員能夠更好地從個體層面理解核糖體的行為。透過揭示mRNA轉譯的動態過程,研究人員可以更深入地瞭解細胞過程,以及蛋白質合成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長期成像單個核糖體揭示mRNA轉譯中的核糖體協同作用》,作者馬克西米利安·F·馬德恩、楊索拉、奧利維耶·維特維恩(Olivier Witteveen)、亨德里卡·A·塞格倫(Hendrika A. Segeren)、瑪麗安·鮑爾和馬文·E·塔嫩鮑姆,發表於2025年1月31日《細胞》期刊。DOI:10.1016/j.cell.2025.01.016
馬文·塔嫩鮑姆是胡布勒支研究所的研究組負責人、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基因表達動力學教授,以及恩科德研究所(Oncode Institute)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