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半導體巨頭面臨關稅風暴 臺韓產業鏈恐遭重創
走進韓國歷史最悠久的半導體研究所,無塵室與工作區依然井然有序,但首爾大學校園外,一場晶片產業的風暴正在醞釀。美國政府上月宣佈對半導體技術進口展開國安調查,此舉可能讓臺韓產業鏈成為川普貿易政策的箭靶,面臨毀滅性關稅衝擊。
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重鎮,韓國擁有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臺灣則坐擁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這些企業生產的高階晶片已成為全球經濟命脈,從智慧型手機到軍事飛彈都不可或缺。資料顯示,2024年臺灣對美半導體出口達74億美元,韓國更創下10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這根本是變相收取保護費」一位聯發科前工程師直言。他分析臺積電赴美設廠的利潤「低得可憐」,但從美國角度來看,犧牲他國利益來成就本土產業「完全符合邏輯」。韓國產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金陽彭則警告,美方可能針對高速運算必需的HBM晶片與記憶體DRAM等特定產品開刀。
產業鏈的脆弱性正引發連鎖效應。三星與SK海力士有大量產品是經由中國、臺灣和越南間接輸美,例如在韓國生產的面板運往越南組裝後再銷往美國。西江大學教授鄭在旭指出,半導體價格上漲可能連帶衝擊下游產業需求,形成惡性迴圈。
儘管美韓正就貿易協定展開談判,希望避免7月8日關稅暫停期結束後的衝擊,但專家認為AI熱潮帶動的HBM等特殊晶片短期影響較小。世宗大學教授金大中強調:「從美國角度看,半導體根本沒有替代選項。」這使得臺韓在談判中仍握有籌碼。
研究所所長李赫宰(同時兼任三星外部董事)終日奔走呼籲政府加大投資,因為半導體產業「事關國家命脈」。專家普遍認為,考量美國本土產能限制,要完全轉移供應鏈「長期來看不可行」,但關稅導致的價格上漲已無可避免。對臺灣而言,半導體更涉及國家安全層級,韓國產業研究院的金研究員斷言:「臺灣可能擴大在美製造據點,但國內半導體生態系統不會有根本性改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