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黃金突破「熵災難」極限!加熱至熔點14倍仍不融化
太空
07-30
在物理學中,熵(entropy)是衡量系統混亂程度的重要指標。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孤立系統的熵值總是會不斷增加。舉例來說,液態水就比冰塊擁有更高的熵值,因為其分子排列更為混亂。
一般情況下,固體的熵值會低於液體。但科學家發現,在某些極端條件下,這個規則可能會被打破。理論上,我們可以將液體過冷卻至低於凍結點,或是將固體過熱至高於熔點,使兩者達到相同的熵值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熵災難」現象。
研究團隊使用厚度僅50奈米(約為病毒大小的一半)的金薄膜作為實驗材料,並以X射線雷射進行45飛秒(1飛秒=10^-15秒)的超短時間加熱。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樣品溫度急速飆升至黃金熔點(1064°C)的14倍之高。
金屬的特殊結構使其外層電子能夠自由移動,形成所謂的「電子海」。當雷射擊中金薄膜時,這些自由電子吸收了能量,並在極短時間內將熱能傳遞至整個樣品。研究人員測量到,在超過2皮秒(2×10^-12秒)的時間內,樣品都維持在超越熵災難臨界溫度的狀態。
關鍵在於加熱速度必須快到讓樣品來不及膨脹。這種非平衡態的加熱方式,可能正是固體能夠維持晶體結構而不熔化的原因。雖然這種極端條件下的溫度測量仍存在爭議,但這項研究無疑將相變物理學推向了新的極限。
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為材料科學開闢了嶄新的研究方向。未來若能更精確控制材料的過熱與熔化過程,或許能解鎖更多驚人的應用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