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災後重建關鍵突破】海嘯地震後廢棄物處理時程預測新技術

【災後重建關鍵突破】海嘯地震後廢棄物處理時程預測新技術

全球沿海社區正面臨海嘯與地震帶來的嚴峻威脅。除了災害當下的破壞力外,災後產生的巨量廢棄物往往成為重建過程中最被低估的難題。以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為例,當時產生的廢棄物高達2,300萬公噸;2024年能登半島地震也產生270萬公噸廢棄物,相當於當地7年的垃圾處理量。這些數據顯示,如何快速處理災害廢棄物已成為社區韌性重建的重要指標。

日本早稻田大學秋山充良教授與研究員青木光輝領導的團隊,最新開發出一套革命性的「災害廢棄物處理時程預測模型」。這項發表於2025年5月《可靠性工程與系統安全》期刊的研究,首度完整考量廢棄物處理系統(WDS)與道路網絡系統(RNS)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能更精準預測災後重建時程。

這套創新方法包含三大核心步驟:首先建立區域內建築物、廢棄物處理設施與道路網絡的完整模型;接著進行地震與海嘯危害評估,考量災害強度的空間相關性;最後透過蒙地卡羅模擬,計算在特定時間內完成廢棄物處理的機率。研究團隊特別強調,這套模型能同時評估「災害造成的相互依存損害」與「系統修復過程」這兩個關鍵因素。

研究團隊以日本三重縣990平方公里的假想沿海社區為案例,模擬預測中的南海海槽大地震情境。結果發現,即使廢棄物處理設施完好,受損的橋梁仍會成為運輸瓶頸,顯著延長廢棄物處理時間。研究人員指出:「事先強化道路橋梁韌性,並適當分散設置處理設施,能有效縮短災後廢棄物處理時程。」

這項研究特別強調廢棄物管理單位與交通基礎設施管理者之間協調決策的重要性。在所有改善策略中,快速設置臨時處理設施對縮短處理時程效果最顯著。但研究也發現,廢棄物處理系統的改善效果,高度依賴道路網絡的運作能力,凸顯這兩個系統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項突破性研究由早稻田大學、印尼萬隆理工學院、美國里海大學及日本東北大學的跨國團隊共同完成,為沿海社區應對複合型災害提供了科學化的決策工具,將大幅提升災前準備與災後重建的效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