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傳統!新理論提出「時間三維論」 可能改寫物理學基礎
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科學家Gunther Kletetschka提出革命性理論,認為時間其實擁有三個維度,而非我們所感知的單向流動。在這個新框架下,空間反而成為次要的顯現。
這項理論顛覆了傳統物理學認知,過去我們總認為現實是由單一時間維度加上三維空間所構成,也就是所謂的「時空」概念。這個由愛因斯坦在百年前提出的理論,將時間與空間視為一體。
「這三個時間維度就像畫布的基底,是萬物存在的根本架構。」Kletetschka博士解釋道:「空間的三維度依然存在,但它們更像是畫布上的顏料,而非畫布本身。」
這項研究為理論物理學家長久以來探索的課題帶來新視角。Kletetschka博士提出的六維數學模型(三維時間+三維空間),可能幫助科學家更接近「萬有理論」的終極目標。
要理解超越日常經驗的多維時間並不容易。想像你正沿著一條筆直小徑前進,這是我們熟悉的時間流動。現在假設有另一條小徑與之垂直交叉,如果你能踏上這條側向路徑,可能會發現同一個時刻出現不同的可能性版本。
「這項理論克服了傳統三維時間理論中的因果關係模糊問題。」Kletetschka博士強調:「即使存在多重時間維度,因果關係依然成立,只是在更複雜的數學結構中呈現。」
南加州大學理論物理學家Itzhak Bars等學者認為,第二和第三時間維度可能在宇宙初期或高能粒子交互作用等極端能量狀態下才會顯現。
這項創新觀點甚至有助解決物理學最大難題:如何將量子力學與重力統一為量子重力理論。標準模型已成功統合電磁力、強核力與弱核力,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描述的重力始終難以與之相容。
Kletetschka博士的理論不僅能準確重現電子、緲子與夸克等粒子的已知質量,還能解釋這些質量的來源。「要達成物理學的大一統,可能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現實的本質。」他補充道。
這項突破性研究已發表於《物理科學進展報告》期刊,為探索宇宙終極理論開闢了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