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宇宙最精準時鐘:釷-229核光鐘的科學競賽
科技
04-03
科學界正掀起一場時計革命!研究人員透過雷射操控釷-229核量子態,試圖打造比現有原子鐘更精準的核光鐘。這項突破性技術若能成功,將徹底改寫人類對時間與宇宙的認知。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的童欣博士團隊,近期在《國家科學評論》發表前瞻性論文,深入探討釷-229核光鐘的發展潛力與技術挑戰。這項研究之所以備受矚目,在於時間與頻率是物理學中最能精確測量的物理量,而核光鐘有望將測量精度推向全新境界。
釷-229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目前已知唯一核能階低到可用雷射激發的核素。由於原子核尺寸遠小於原子,受外界幹擾更少,加上量子態間距明確,以及外圍電子的遮蔽效應,使其成為實現超高精度計時的理想選擇。
這項研究歷經半世紀發展,從最初發現釷-229低激發核態,到2024年成功實現核躍遷的雷射激發,維也納理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國際團隊透過摻雜晶體、薄膜等材料不斷推進實驗進展。
然而挑戰依然嚴峻:固態環境中的核躍遷對溫度變化極為敏感、釷-229同位素稀缺、特定高功率窄線寬雷射研發困難、相互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掌握,以及閉環操控技術的欠缺,都是待突破的關鍵瓶頸。
儘管如此,科學家們仍持續攻堅。核光鐘的實現不僅將帶來計時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更有望推動基礎物理研究邁向新紀元——從電子躍遷到核躍遷的典範轉移,為探索宇宙基本法則開闢全新途徑。
參考文獻:童欣、華林強、華夏、劉曉軍,《釷核光鐘的滴答聲:發展視角》,《國家科學評論》,2025年3月3日。DOI:10.1093/nsr/nwaf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