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週黃金治療期:雙管齊下降低膽固醇,遠離心肌梗塞威脅
醫學
04-15
最新研究顯示,心肌梗塞患者在發病後12週內接受「史他汀類藥物+伊折麥布」的複方治療,能顯著降低再次發病與死亡風險。這項涵蓋3.6萬名患者的真實世界資料研究,直指現行「階梯式用藥」準則已過時,若能及早採用複方治療,每年可避免數千起可預防的心血管事件。
瑞典隆德大學與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主導的跨國研究發現,相較於延後用藥或單一治療,心肌梗塞後立即採用雙重降膽固醇策略的患者預後更佳。心血管疾病至今仍是全球頭號殺手,而心肌梗塞患者在發病首年血管仍處於高度敏感狀態,復發風險最高。雖然現行指引建議立即投予高強度史他汀類藥物,但半數患者無法僅靠此類藥物將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降至目標值。
研究團隊分析2015-2022年瑞典病歷資料庫發現,12週內接受複方治療且早期達標的患者,後續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延後用藥組降低23%。若全球調整治療策略,估計每萬名患者在3年內可避免133起心肌梗塞。以英國為例,每年約10萬起心肌梗塞住院案例中,十年間可預防5,000起發病。
「現行階梯式治療存在兩大盲點」隆德大學副教授Margrét Leósdóttir解釋:「除了治療指引未明確規範,醫界也過度擔憂藥物副作用。但我們證實伊折麥布副作用極低,且在多國都屬價廉易得的學名藥。」瑞典部分醫院已匯入新治療流程,使心肌梗塞患者達標率較過去提升兩倍。
倫敦帝國學院Kausik Ray教授強調:「每年僅需350英鎊的複方治療,其成本效益遠勝於心肌梗塞的長期醫療負擔。」這項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的研究,可望推動國際治療指引變革,讓更多患者把握黃金治療期遠離生命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