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0年前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食人現象的驚人發現
由於考古紀錄中舊石器時代晚期歐洲狩獵採集者相關遺存極為罕見,我們對於他們如何面對死亡的理解頗為有限。不過,一些儲存完好的例子,讓我們得以瞭解馬格德林文化時期的喪葬活動與習俗。
考古學家已挖掘出骨骼遺骸,某些情況下,還能根據屍體的擺放位置獲取相關資訊。在一些情境中,屍體被赭石覆蓋,周圍放置著隨葬品,但有時這些屍體會缺少部分骨頭,過去認為這可能是被食腐動物叼走所致。也有可能是馬格德林人將部分骨頭收集起來,視為潛在的遺物。
然而,這些缺失骨頭的頻率,以及其他同時期遺存中出現的肢解、不連線的身體部位,暗示著背後可能另有隱情。換句話說,人們可能出於某種原因刻意挑選了某些身體部位。
眾所周知,馬格德林人會將人骨用作原材料,有時會製作頭骨杯和首飾。在這些標本中,切割痕跡甚至雕刻的證據屢見不鮮;僅在法國,就有93具馬格德林時期的遺骸上出現了切割痕跡,約佔該地區此時期計算標本的40%。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學者們對於如何解讀這一時期遺骸上明顯的「人為改變」跡象存在分歧。爭論的一方認為,骨頭上的切割痕跡可能是在死亡前後清理骨頭的證據。但另一方則認為,這些活動是準備食用人肉的跡象。
這場爭論在學術界已持續了一段時間,但一項新研究為後一種解釋增添了分量。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分析了波蘭馬希查洞穴中的人骨,該洞穴於19世紀首次被發現,裡面有各種石器以及動物和人類的遺骸。
上世紀90年代,研究人員認為馬希查洞穴遺存中的頭骨顯示出食人現象的證據。但後續研究駁回了這一觀點,認為頭骨上沒有牙齒痕跡,也沒有任何文化改變的跡象。
此前的分析均未採用現代技術,而這正是新研究的切入點。如今,研究人員重新審查了早期資料,並為這場爭論增添了新證據,讓食人現象再次成為討論焦點。
根據加泰羅尼亞人類古生態與社會進化研究所翻譯的宣告,研究人員使用先進的3D顯微技術檢查了63塊人骨碎片,「包括頭骨和長肢骨」。這種方法使他們能夠識別出是人為刻意造成的痕跡,而非自然過程產生的痕跡。
這些證據包括與食用準備過程相符的切割痕跡和骨折。例如,有明顯跡象表明「肌肉組織、腦部和骨髓」被移除。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弗朗塞斯克・馬爾吉內達斯在宣告中表示:「切割痕跡的位置和頻率,以及骨骼的有意骨折,清楚地表明這些屍體被用於營養目的,排除了不食用的喪葬處理假設。」
研究團隊認為,為避免屍體腐爛,人們在死亡後不久就對屍體進行處理以獲取肉類。特別是頭骨上的切口表明頭皮和肉被移除,而骨頭的骨折是為了取出富含營養的腦部。與此同時,肱骨和股骨有精準的骨折痕跡,目的是獲取骨髓,這也是脂肪和卡路里的來源。
總的來說,證據顯示這些人類遺骸被系統性地處理以用於食用,食用者優先選擇了最有營養的部分。
該研究的合著者帕爾米拉・薩拉迪博士補充道:「食人現象是人類進化過程中不同時期都有記載的行為。在史前背景下,它可能是為了生存需要、宗教儀式,甚至是群體間暴力的表現。」
這些食人習俗可能與末次冰盛期後人口擴張帶來的緊張局勢有關。更多的人口可能導致了更激烈的食物競爭,引發更多衝突,最終導致「戰爭食人」行為的出現。
目前在歐洲,有五處這一時期的遺址顯示出明確的食人現象證據。加上馬希查洞穴的新證據和相關考古資料,研究人員認為食人現象是馬格德林文化時期人們文化的一部分,他們可能是為了處理同類的屍體,或是為了吞噬敵人。
該研究論文已發表在《科學報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