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地球 > 地底深處發現的古代巨型島嶼:被掩埋的大陸

地底深處發現的古代巨型島嶼:被掩埋的大陸

科學家們在地函中發現了隱藏的寶藏。在地函深處,藏著兩座巨大的「島嶼」,每一座都有一個大洲那麼大。烏特勒支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這些區域不僅比周圍寒冷、下沉的板塊構成的「墓地」溫度更高,而且年代久遠——至少有五億年歷史,甚至更久。

這些發現挑戰了長期以來認為地函是均勻混合、快速流動的觀念,而這一理論如今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審視。「地函中的流動比一般認為的要少。」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大型地震會使地球像鳴鐘一樣震動,產生獨特的音調,就像樂器發出的聲音。地震學家透過分析這些震盪,研究地球的內部深處。當這些音調遇到異常時,它們會聽起來「走調」或變得不明顯,為探索內部隱藏的結構提供了關鍵線索。

透過這種方式,地震學家就能像醫生用X光「看透」人體一樣,繪製出地球內部的影象。上世紀末,對這些震盪的分析顯示,地下存在兩個「超級大陸」:一個在非洲下方,另一個在太平洋下方,都深藏在地表兩千多公里以下。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的地震學家、地球內部深部結構與組成教授阿雯·杜斯表示:「沒有人知道它們是什麼,也不知道它們是暫時的現象,還是已經在那裡存在了數百萬年,甚至數十億年。」

「這兩座大島被一個板塊構成的『墓地』包圍,這些板塊是透過一種叫做『隱沒作用』的過程被運送到那裡的。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板塊俯衝到另一個板塊之下,從地球表面一直下沉到將近三千公里的深度。」

慢波

「多年來,我們一直知道這些島嶼位於地球核心和地函的邊界。而且我們發現地震波在那裡會減速。」

因此,地球科學家將這些區域稱為「大型低地震波速省份」,簡稱LLSVPs。

「地震波減速是因為LLSVPs很熱,就像在炎熱的天氣裡,你跑步的速度比不上天氣涼快的時候。」

杜斯和她的同事蘇賈尼亞·塔拉韋拉 - 索薩很想知道是否能對這些區域有更多的發現。

「我們加入了新的資訊,也就是地震波的所謂『阻尼』,它指的是波在穿過地球時損失的能量。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不僅研究音調的走調程度,還研究了它們的音量。」

塔拉韋拉 - 索薩補充道:「出乎我們的意料,我們發現LLSVPs中的阻尼很小,這使得那裡的音調聽起來非常響亮。但在寒冷的板塊『墓地』中,我們發現了大量的阻尼,那裡的音調聽起來非常微弱。和上地函不同,在上地函中,我們得到了預期的結果:它很熱,波也有阻尼。就像外面天氣炎熱時你出去跑步,你不僅速度會變慢,還會比外面天氣寒冷時更容易感到疲倦。」

晶粒大小

他們專門研究地球深處礦物的同事勞拉·科布登建議研究LLSVPs的晶粒大小。根據他們的美國同事烏爾裡希·福爾的說法,僅靠溫度無法解釋LLSVPs中高阻尼的缺失。

杜斯表示:「晶粒大小更為重要。最終沉入板塊『墓地』的隱沒板塊由小晶粒組成,因為它們在深入地球的過程中會重新結晶。小晶粒尺寸意味著晶粒數量更多,因此晶粒之間的邊界也更多。由於板塊『墓地』中晶粒之間有大量的邊界,我們發現那裡有更多的阻尼,因為波在穿過每個邊界時都會損失能量。而LLSVPs顯示出極小的阻尼,這意味著它們一定是由大得多的晶粒組成的。」

古老

那些礦物晶粒不是一夜之間長成的,這只能意味著一件事:LLSVPs比周圍的板塊「墓地」要古老得多。更何況,LLSVPs的構成單元大得多,非常堅硬。因此,它們不參與地函對流(地球地函中的流動)。

因此,與地理書本所教的內容相反,地函也不可能是均勻混合的。

塔拉韋拉 - 索薩解釋道:「畢竟,LLSVPs必須以某種方式在 地函對流中存留下來。」

引擎

瞭解地球的地函對於理解地球的演化至關重要。

杜斯補充道:「而且對於理解地球表面的其他現象,如火山活動和山脈形成也很重要。地球的地函是驅動所有這些現象的引擎。例如,地函柱,它們是從地球深處上升的巨大熱物質氣泡,就像熔岩燈裡的那樣。」

一旦它們最終到達地表,就會引發火山活動,比如夏威夷下方的情況。「而且我們認為那些地函柱起源於LLSVPs的邊緣。」

大型地震

在這類研究中,地震學家充分利用了真正大型地震引發的震盪,最好是發生在深處的地震,比如1994年的玻利維亞大地震。

杜斯解釋道:「它從未登上報紙,因為它發生在650公里的深處,幸運的是,它沒有在地球表面造成任何破壞或人員傷亡。」

整個地球的震盪,也就是音調,在數學上的描述方式使我們能夠輕易地「讀取」由特定結構引起的阻尼(即震盪的響度),並將其與波速(即走調程度)分開。

「這很了不起,因為訊號的阻尼只是我們從這些震盪中解讀出的總資訊量的十分之一。」

對於這類研究,不必等到下一次地震發生。以前地震的資料同樣有用。「我們可以追溯到1975年,因為從那一年起,地震儀的精度已經足夠高,能為我們提供高質量的資料,對我們的研究很有幫助。」

參考文獻:《利用地震正規振型建立的全球地函衰減三維模型》,作者蘇賈尼亞·塔拉韋拉 - 索薩、勞拉·科布登、烏爾裡希·H·福爾和阿雯·杜斯,2025年1月22日發表於《自然》。DOI:10.1038/s41586-024-0832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