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藝術與心靈的交織:當你與藝術相遇,世界從此不同

藝術與心靈的交織:當你與藝術相遇,世界從此不同

當你與藝術作品互動時,一種認知耦合的過程便悄然發生,你的心靈與藝術都因此被轉化。1998年,兩位哲學家安迪·克拉克和大衛·查爾莫斯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探討「心靈的邊界究竟在哪裡?」他們描述了一位住在紐約的女性英格,她從朋友那裡得知現代藝術博物館正在舉辦展覽。對她來說,這不是問題,因為她已經去過很多次,知道怎麼走。另一位角色奧託也想去博物館,但他患有記憶障礙,必須依賴筆記本中的指示才能抵達目的地。對奧託來說,這些資訊存在於他的大腦之外,卻同樣引導著他的行為。

克拉克和查爾莫斯將這種現象稱為「延伸心智」,認為我們的心靈不僅存在於大腦中,還透過外部資源(如奧託的筆記本)來構成。這個思想實驗止步於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入口,但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藝術在延伸心智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傳統的肖像畫為例,當我們觀看一幅畫作時,通常會認為自己在觀看一個獨立的實體,例如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然而,觀看這幅畫時,我感受到自己與藝術品之間的心理距離不斷變化。蒙娜麗莎那神秘而溫暖的表情彷彿在注視著我,喚起我對類似表情的記憶,例如眼神的專注與嘴角微微上揚的愉悅感。我的思緒在「自我」與「蒙娜麗莎」之間來回擺動,這種體驗既與我的生活經驗相關,又與之有所區別。

克拉克和查爾莫斯認為,若某物要成為「延伸心智」的一部分,它必須在認知過程中扮演與神經活動相當的角色。奧託的筆記本與英格的生物記憶功能相似,但藝術作品的作用則更加複雜且多樣。藝術不僅能擴充套件我們的認知能力,還能激發我們對世界的全新理解,深化我們對主觀體驗的感知。

荷蘭藝術家瑪加利·瑞斯的雕塑作品便是很好的例子。她將鋁箔、PVC、塑膠夾等日常材料重新組合成熟悉的物件,例如消防栓,並賦予它們象徵意義。這種藝術手法讓我們重新審視周遭環境中的事物,揭示隱藏在我們認知中的多層次路徑。這些路徑可能是自動化的,也可能被藝術點燃,從而讓我們的體驗更加鮮明。

藝術作品不僅能補充我們的認知,還能打破慣性思維。研究顯示,當我們思考未來時,大腦會預測多種可能性,並根據實際情況重新調整這些預測。藝術正是利用並強化了這一特點,讓我們從熟悉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探索更廣泛的可能性。這種自由的概念遊戲不僅能改變我們對未來的想像,還能重新定義我們對過去的理解。

巴黎的表演藝術家米里亞姆·萊夫科維茨的作品《走、手、眼(一座城市)》則展示了我們如何透過身體進行想像。參與者閉上眼睛,由一位訓練有素的表演者引導在城市中行走。在這個過程中,其他感官被放大,例如腳步聲、飄過的說話聲,以及咖啡的香氣。這種體驗讓我們感受到心靈與世界之間的流動性,並反思我們的能力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當我們與藝術作品互動時,它會與我們的記憶交織在一起。記憶不僅是我們對過去的回顧,也是我們想像未來的基礎。每次重現記憶時,它們都會被重新校準,這可能讓記憶變得更可靠或更不可靠,同時擴充套件或精煉它們的聯想範圍。

倫敦當代藝術家馬庫斯·科茨的短片《旅程》則讓我們反思多種認知模式。影片中,科茨為一位名為亞歷克斯的絕症患者前往亞馬遜雨林,代他向當地原住民提問。觀眾在觀看時,彷彿與亞歷克斯和科茨共享視角,感受到亞馬遜的濕熱與生機。這種現象學的分享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可以透過故事來構建彼此的心靈。

藝術作品不僅能引導我們的思想與行為,還能超越理性、想像力與常規的束縛。無論是現實主義的《蒙娜麗莎》,還是當代藝術作品,它們都為我們開啟了新的思維軌跡與聯想網路。我們的心靈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不斷擴充套件與收縮,而藝術作品則提供了一種特別啟發性的認知耦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