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露西號即將近距離探秘太陽系「活化石」 神秘小行星暗藏行星演化線索
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露西號探測器即將在2025年4月20日飛掠主小行星帶中形狀奇特的「唐納德約翰森星」。這顆寬約4.8公里的細長天體雖非任務主要目標,卻是探測器前往木星特洛伊群前的重要實戰演練。科學家推測,這顆小行星可能源自劇烈碰撞事件,將為天體演化研究帶來意外發現。
由西南研究院(SwRI)主導的露西號任務,正執行著橫跨太陽系40億公里的史詩級探索旅程。特洛伊群是兩大群與木星共用軌道的古老小行星,被科學界視為解開太陽系形成之謎的關鍵。任務首席研究員哈爾·萊維森博士興奮表示:「我們2022年飛掠丁基內什小行星時,就意外發現其衛星『塞拉姆』是個罕見的接觸雙星。而地面觀測顯示,唐納德約翰森星的奇特細長外型同樣令人期待。」
最新研究指出,這顆小行星可能形成於1.5億年前,是更大母體碎裂後的殘骸。其軌道與自轉歷經顯著變化,副首席研究員西蒙·馬爾基博士強調:「透過分析其形狀、表面地質與撞擊坑歷史,將建立獨立的演化過程模型。」該天體屬於矽酸鹽巖質的常見型別,可能含有黏土與有機物,被歸類為埃裡戈涅碰撞家族成員。
有趣的是,唐納德約翰森星與日本隼鳥2號探測的「龍宮」、NASA歐西里斯號探測的「貝努」等近地天體源自相同區域,卻展現截然不同的特徵。馬爾基認為這次飛掠可能揭露意想不到的關聯性。小行星名稱源自發現著名古人類化石「露西」的古生物學家,這使探測任務別具傳承意義——正如化石改寫人類起源認知,露西號將重塑我們對地球誕生的理解。
萊維森博士指出:「探測器配備的精密儀器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繪製這些『行星形成化石』,而飛掠主帶小行星正是特洛伊任務前的全系統終極測試。」這項NASA發現計劃的第13次任務,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建造探測器,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負責任務管控,將為解碼太陽系歷史提供關鍵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