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塔人愛吃蛆蟲?破解高氮含量遺骸之謎
生物
07-30
最新研究發現,尼安德塔人遺骸中異常偏高的氮同位素值,可能源自他們特殊的飲食偏好——食用腐肉中的蛆蟲。這項發現不僅解開考古學界長期的疑惑,更顛覆我們對遠古人類飲食習慣的認知。
研究團隊指出,通常只有獅子、狼這類頂級肉食動物,才會在食物鏈中累積如此高的氮含量。但令人驚訝的是,尼安德塔人的氮同位素值竟比這些肉食猛獸還要高。「這完全顛覆了我們對古人類營養層級的認知。」普渡大學的梅蘭妮·比斯利博士解釋道。
比斯利博士進一步說明:「人類作為靈長類,根本無法像獅子或鬣狗那樣攝取大量蛋白質。過量食用瘦肉甚至會導致『蛋白質中毒』,必須搭配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才能避免。」這讓尼安德塔人的高氮現象更顯詭譎。
研究團隊從現代狩獵採集民族的飲食習慣中獲得靈感。例如北極圈因紐特人會將瘦肉餵食狗隻,自己則食用富含脂肪的腦、舌和內臟。更關鍵的是,歷史文獻記載許多原住民族群都有食用腐肉伴隨蛆蟲的習慣。
「野生動物的瘦肉其實是『不完全蛋白質』,」比斯利博士解釋:「但蛆蟲在食用腐肉後,自身會轉化為富含脂肪的營養來源。尼安德塔人可能是透過這種方式,獲得更完整的營養組合。」
為驗證假說,研究人員分析389隻來自腐肉的蠅類幼蟲。結果顯示,雖然腐肉中的氮含量僅微幅上升,但蛆蟲體內的氮值卻異常地高,某些樣本甚至達到43.2%。這強力支援了研究團隊的推論。
這項發現不僅解開氮含量之謎,更展現尼安德塔人驚人的食物儲存智慧。比斯利博士生動描述:「想像他們獵殺猛瑪象後,可能特意等待一週讓蛆蟲繁殖,再回來採集這些『高蛋白點心』。這確實是相當聰明的食物獲取方式。」
這項突破性研究已刊登於《科學進展》期刊,為古人類學研究開啟嶄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