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發現!科學家破解2000年歷史羅馬引水道系統之謎
由德國美因茨大學、英國牛津大學與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近日透過分析碳酸鹽沉積物,成功重建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阿爾勒古城引水道系統的複雜歷史。這項突破性研究已刊登於2025年6月28日出版的《地質考古學》期刊。
研究團隊仔細檢驗了水道、蓄水池與鉛管中長期累積的碳酸鈣沉積物,以及君士坦丁浴場屋頂使用的碳酸鹽建材碎片。主導此研究的美因茨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專家古爾·蘇梅里辛迪博士指出:「這項研究清楚展現了羅馬引水道系統如何運作數百年,期間經歷多次改建與維護,堪稱古代世界永續水資源管理的最佳範例。」
另一位參與研究的帕斯徹教授補充說明:「過去研究多聚焦單一引水道,我們則全面檢視阿爾勒古城完整供水網路,包含多條引水道、共用蓄水池及相互連結的市區供水設施。」
研究證實,西元前3世紀起,阿爾勒即從阿爾皮耶山脈南麓引水。約一世紀後,羅馬工程師又從同一山脈北側建造第二條引水道。新水道與原有系統在共用蓄水池匯流後,原先的南側水道被改造成驅動附近巴貝加爾16輪水車系統的動力來源。
團隊更在君士坦丁浴場坍塌的天花板碎片中發現與北側引水道相同的碳酸鹽沉積,解開這座浴場水源之謎。蘇梅里辛迪博士表示:「這證明西元4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興建浴場時,引水道不僅仍在使用,還經過整修,甚至將清理出的碳酸鹽沉積物再利用為建築材料。」
研究也釐清19世紀在隆河河床發現的大型鉛管用途。透過碳酸鹽同位素分析,確認這些鉛管構成倒虹吸系統,將引水道的水輸送至河對岸的特林克塔伊區。
帕斯徹教授強調:「若沒有引水道中的碳酸鹽沉積紀錄,我們根本無法重建這些關聯。」由於沉積物混雜大量黏土,團隊改以穩定氧碳同位素分析技術,比對沉積層年輪,成功判定阿爾勒供水系統各階段的改造時間。
這項研究不僅解開多個歷史謎團,更展現羅馬工程師高超的水利技術與永續理念,為現代城市規劃提供寶貴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