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印加神秘繩結:古文明如何用繩結記錄氣候變遷
在安地斯山脈的古老文明中,印加人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繩結文字系統。這些由彩色繩索打結而成的「奇普」(khipus),不僅記載重大歷史事件、經濟交易,甚至還包含傳記與詩歌。根據西班牙殖民時期的記載,這些繩結曾是印加帝國統治南美洲西部的重要工具。
雖然現代學者已能解讀奇普上的數字結,但仍難以理解其確切含義。近年來,在秘魯安地斯山區的聖塔萊昂諾爾德胡庫爾村(Santa Leonor de Jucul),我們團隊發現當地村民至今仍使用奇普來記錄氣候變化。這個偏遠村落儲存著97件奇普,其中包括全世界最長、達68公尺的巨型奇普。
當地祭儀專家唐·列寧·馬加里託(Don Lenin Margarito)向我們解釋,這些奇普記載了每年在不同聖地舉行的祭祀活動。繩索上懸掛著裝滿古柯葉和煙草的粉紅色儀式小袋,象徵這些古老繩結的神聖用途。值得注意的是,胡庫爾村的奇普並非透過繩結傳遞訊息,而是使用不同型別的流蘇來記錄資料。
例如,用駝羊毛製成的米色蓬鬆流蘇,代表在帕查湖(Paccha-cocha)舉行的祈雨儀式。唐·列寧解釋,這種流蘇的蓬鬆質感象徵雨雲,因為當地人相信在帕查湖舉行祭祀能帶來雨水。其他型別的流蘇則記錄了在不同聖地舉行的儀式,每種儀式都被認為會對當地環境產生特定影響,例如安撫亡靈的儀式被認為能防止洪水。
透過研究這些奇普,當地長者能解讀過去的氣候模式。如果某年奇普上顯示在帕查湖舉行了大量祭祀,就表示那年曾發生乾旱,村民透過祭祀祈求降雨。這些奇普過去被公開展示,供部落長老查閱,就像現代人查閱氣象記錄一樣。
在奇普研究專家伊凡·蓋齊(Ivan Ghezzi)帶領下,研究團隊正嘗試為胡庫爾村的奇普進行精確的放射性碳定年,以建立這些氣候祭祀的年表。若能成功,我們將獲得由安地斯原住民親手記錄的珍貴氣候資料。目前這些奇普正遭受昆蟲、黴菌和囓齒動物的威脅,大英博物館已提供資金進行清潔、儲存與展示工作。
現今秘魯安地斯山區僅有五個村落仍儲存祖先傳下的奇普。這些稀有的文化遺產為解碼奇普的資訊系統提供了重要線索。研究顯示,許多印加奇普上的流蘇可能揭示了相關繩結的主題內容。若能解開胡庫爾奇普流蘇的奧秘,我們或能更精確地解讀這些神秘繩結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