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身體意象扭曲:從日常到病態的心理現象

身體意象扭曲:從日常到病態的心理現象

身體意象的扭曲,不僅是厭食症和暴食症患者的特徵,更是人類心理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我們的身體是自我最親密的部分,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我們常說「瞭如指掌」,但對於自己的身體,真的能如此精確地掌握嗎?事實上,身體的誤解和心靈的扭曲,不僅是許多臨床問題的核心,甚至在健康個體中也會以某種程度出現。這些現象與我們日常對身體的直接感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神經學領域,截肢患者常會感受到「幻肢」的鮮明感覺,彷彿失去的手臂或腿仍然存在。有些患者甚至會報告他們的肢體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行動,這種情況在電影《奇愛博士》(1964年)中被彼得·塞勒斯誇張地描繪出來。中風後腦損傷的患者,有時會否認明顯的障礙,例如無法移動手,甚至否認手是屬於自己的。在精神醫學中,也有類似的戲劇性情況。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會固執地認為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極其醜陋,而有些患者則覺得自己的某個肢體(通常是腿)不屬於自己,甚至希望透過手術將其移除。

最為人熟知的身體誤解,或許是出現在厭食症等飲食失調症中。即使患者已經骨瘦如柴,他們仍會堅持認為自己過重。透過感知任務,可以測量飲食失調患者對身體大小的心理扭曲。例如,在廣泛使用的「移動卡尺」方法中,參與者調整兩盞燈之間的距離,以匹配他們對身體某個部位(如臀部、腰部或肩膀)的感知寬度。研究發現,厭食症和暴食症患者往往比健康參與者更嚴重地高估自己的身體寬度,這一模式在最近的文獻分析中得到了證實。

然而,這些扭曲並不僅限於病態情況。事實上,身體的扭曲表像是心理生活的基本特徵。例如,在倫敦大學學院與同事帕特里克·哈格德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我們發現參與者對自己手部寬度的高估和手指長度的低估,顯示出他們對身體的感知與實際結構存在巨大差異。這種扭曲甚至在人們僅僅想像手部在板子下時也會出現,表明這是由於人們對自己手部的心理影象所致。類似的高估身體寬度的現象,也在臉部和腿部的感知圖中出現。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9世紀德國生理學家恩斯特·韋伯首次描述的「韋伯錯覺」。他發現,當他在皮膚上移動兩點時,感覺兩點之間的距離會隨著皮膚敏感度的不同而變化。後續研究複製了這一結果,並顯示出身體部位的敏感度與感知觸碰距離之間的系統性關係。這種錯覺反映了大腦的身體影象如何與身體部位的敏感度(而非大小)成正比,正如著名的「皮質小人」所示。

在我們最近的神經影像研究中,由肯特大學的路易吉·塔梅領導的團隊發現,初級體感皮質中對手的扭曲神經表像,與觸覺感知的扭曲有關。這種扭曲似乎與大腦中身體影象的基本組織有關。值得注意的是,當參與者判斷盒子的大小時,並未發現高估現象,表明這種扭曲是針對身體的。

總的來說,飲食失調中出現的身體意象扭曲,並不是一種新的感知特徵,而是對普遍存在的偏差的誇大。雖然尚不清楚是什麼因素導致這些扭曲變得誇大,但與大眾媒體中理想化身體描繪相關的文化因素可能起了一定作用。事實上,西方電視節目引入非西方社會後,與飲食失調和身體意象問題的增加有關。

在某些情況下,身體感知的扭曲可能與非臨床樣本的心理健康有關。例如,班戈大學的拉拉·梅斯特領導的一項研究使用「反向相關」技術重建了參與者對自己身體和臉部形狀的心理表像。研究發現,參與者臉部自畫像與實際臉部形狀的差異,與社交自尊的降低有關。

因此,身體扭曲既是心理生活的基本特徵,在加劇時也可能成為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因素。雖然患者中的誤解可能與大多數人的典型身體體驗截然不同,但研究表明,這些扭曲與我們所有人的基本心理過程密切相關。這與其他心理生活方面(如恐懼)相似,恐懼幾乎是普遍的,但在某些人身上會導致適應不良的恐懼症。同樣地,那些沒有經歷臨床顯著身體誤解的人,可能與那些經歷過的人有更多的共同點,遠超他們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