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白天的「甜蜜溫度計」:糖分竟是關鍵熱感應器!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陳萌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顛覆傳統認知,發現植物竟能透過光合作用產生的糖分來感知白天高溫,這項突破性發現改寫了植物生理學教科書。
陳教授指出:「現有理論認為光敏色素B和早花蛋白3(ELF3)是主要溫度感應器,但這些模型都建立在夜間實驗數據上。我們更想知道植物在『光照與高溫並存』的白天如何反應,這才是多數植物真實的生長環境。」
研究團隊選擇遺傳學常用模式植物阿拉伯芥,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將幼苗置於12-27°C環境,觀察胚軸(幼苗莖部)伸長狀況——這是植物對溫度反應的經典指標。
令人驚訝的是,光感應蛋白「光敏色素B」僅在弱光下具有溫度感應功能。當光照強度模擬正午陽光時,其熱感應機制竟完全失效!然而植物仍持續對高溫產生反應,顯示必然存在其他感應系統。
關鍵線索來自缺乏熱感應功能的光敏色素B突變株:這些突變株僅在光照下能感應溫度,黑暗環境中因缺乏光合作用產生的葉綠體,完全喪失溫度反應能力。但當研究人員在培養基添加糖分後,奇蹟發生了——溫度感應能力立即恢復!
「這證明糖分不只是養分,更像是傳遞『環境變暖』訊息的分子訊號!」陳教授興奮地表示。後續實驗發現,高溫會促使葉片中儲存的澱粉分解為蔗糖,這種糖分能穩定生⻑調控蛋白PIF4。有趣的是,PIF4需要雙重條件:糖分維持其穩定,且需另一感應器ELF3因應高溫解除抑制才會活化。
這項研究揭示植物在白天進行光合作用時,演化出以糖分為媒介的精密溫度感知系統:當溫度上升,澱粉轉化為糖分,進而激活關鍵生⻑蛋白。隨著極端氣候加劇,這項發現將幫助育種專家開發更具環境韌性的作物。
陳教授總結:「植物感知溫度不是簡單的蛋白質開關,而是整合光能、糖代謝的精密系統。在光合作用的繁忙工廠裡,植物用甜蜜的智慧精準判斷何時該伸⻑枝葉擁抱陽光。」
這項刊登於《自然通訊》的重要研究(DOI:10.1038/s41467-025-60498-7),再次展現植物王國令人驚嘆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