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探秘尼安德塔人的「花葬」之謎:山洞中的情感與儀式

探秘尼安德塔人的「花葬」之謎:山洞中的情感與儀式

在伊拉克北部札格羅斯山脈的沙尼達洞穴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尼安德塔人的遺骸,並在附近找到了含有風信子、矢車菊和蜀葵的花粉團。這些花粉團並非普通的花粉,而是1950年代在10具尼安德塔人遺骸旁被發現的。美國考古學家拉爾夫·索萊基(Ralph Solecki)與花粉分析專家將此地命名為「花葬」,並在1970年代的一系列論文中提出,尼安德塔人可能有意埋葬死者,並在遺體周圍放置植物,作為葬禮儀式的一部分。

劍橋大學考古學家格雷姆·巴克(Graeme Barker)表示,「花葬」不僅僅是關於花朵,更是關於尼安德塔人內在情感生活的線索。這一發現擴充套件了我們對尼安德塔人認知能力的理解。如果尼安德塔人以這種方式對待死者,他們可能擁有同情、悲傷等情感,甚至可能思考死亡的意義。索萊基在其著作《沙尼達:第一批花人》(1971年)中寫道:「這些與尼安德塔人相關的花粉發現,讓我們突然意識到,人類的普遍性和對美的熱愛超越了物種的界限。」

2011年,庫爾德斯坦地區政府邀請巴克重新挖掘沙尼達洞穴。2014年,由於恐怖組織ISIS的威脅,巴克的首次挖掘被迫中斷,但他於次年重返,並於2016年與劍橋古人類學家艾瑪·波默羅伊(Emma Pomeroy)合作。他們發現了更多尼安德塔人遺骸,並重新審視了60多年前「花葬」引發的疑問。

巴克表示,沙尼達洞穴是關於尼安德塔人與智人相似性與差異性討論的起點。核心問題在於:他們如何對待死者?他們對死亡有何看法?

在2015年和2016年,巴克團隊發現了索萊基所謂的「沙尼達4號」尼安德塔人的腿骨。2017年,他們在「花葬」附近發現了一具新的遺骸,並於2018年和2019年進行了挖掘:這是一具成年人的壓碎頭骨,以及部分手臂和上半身。這具遺骸的年代約在7萬至6萬年前,比洞穴中其他遺骸早了約3萬年。他們將其命名為「沙尼達Z號」。

索萊基在1950年代發現的尼安德塔人遺骸中,有些顯示出類似情感生活的跡象。例如,一具遺骸似乎屬於一名年輕時殘疾但成年後去世的男子。巴克指出,這引發了關於他如何被社羣照顧以生存的問題,以及尼安德塔人是否會照顧病患或殘障者,以及為什麼。

然而,關於花粉的意義早期就存在質疑。一些挖掘工人喜歡在腰帶上插花,這些花可能掉落花粉;洞穴周圍生長著野花,花粉可能被齧齒動物或風帶入;參觀洞穴的人也可能在鞋底帶入花粉。2023年8月的一項研究中,巴克、波默羅伊等人提出,花粉更可能是由獨居蜜蜂帶入的,這些蜜蜂在洞穴的地面和牆壁中築巢,並攜帶花粉。研究人員寫道:「如果蜜蜂同時採集不同種類的花粉,它們攜帶的花粉團可能包含多種物種。」這解釋了為什麼原始花粉團分析中發現了「兩到三種不同種類的凝集花粉」,而這些花粉如果僅來自放置在遺體上的花朵,則難以解釋。

這意味著,引發對我們遠古親屬好奇的花粉可能並非尼安德塔人悲傷的遺跡,但這並不意味著洞穴不能作為窺探心理過去的視窗,以及尼安德塔人如何對待死者。

即使「花葬」的花粉是由蜜蜂攜帶的,發現如此多遺骸也並非巧合,表明這裡可能是一個埋葬地點,而不僅僅是人們偶然死亡的地方。波默羅伊表示:「花朵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力,但這些遺骸緊密聚集的事實卻鮮少受到關注。」

波默羅伊指出,判斷某種行為是實用還是象徵性的方法之一是尋找模式。沙尼達4號和沙尼達Z號的擺放方式相同,且面向同一方向——洞穴的入口。波默羅伊說:「如果遺體的擺放方向沒有意義,那麼我們可能會認為它們是隨機的。」洞穴中有一根從天花板掉落的巨大垂直石柱,可能在尼安德塔人埋葬遺體時就已存在。巴克認為,這可能被用作墓地的標記。

關於尼安德塔人為何滅絕,以及他們的行為與人類有多相似,仍有許多未解之謎。透過更詳細地研究洞穴中的沉積物,巴克、波默羅伊和團隊還發現了燒焦的植物,顯示尼安德塔人用野生穀物和堅果製作糊狀物並進行烹飪。他們還發現了短暫生火的爐灶證據。波默羅伊說:「我們正在捕捉這些真實日常生活的片段。」

團隊透過顯微鏡研究土壤和沉積物,發現了更深處的花粉證據,儘管其來源尚不清楚。他們還發現,尼安德塔人遺骸之間有沉積物,表明一些遺骸被埋葬在其他遺骸之上。這可能意味著人們多次返回洞穴進行埋葬。

「尼安德塔人」一詞至今仍被廣泛用作貶義詞,意指智力低下或粗魯。巴克說:「很少有人會用它來形容一位優秀的詩人。」儘管他們試圖避免過度推測,但他認為,持續的發現顯示出尼安德塔人具有深思熟慮的行為,並在時間中重複。巴克表示:「這與許多其他證據相符,表明這些物種在許多方面比我們幾年前認為的要複雜得多。」

尼安德塔人並非我們的直系祖先,但所有人類都帶有一些尼安德塔人的DNA。古人類與尼安德塔人曾共存。尼安德塔人對死者安置的關注,可能揭示了古人類也開始關心並埋葬死者的路徑。波默羅伊說:「我們是如何成為這種使用象徵、行為複雜、擁有巨大腦容量並創造出高度複雜世界的動物?這就是為什麼理解其他相關物種如此重要。除非我們回顧我們的演化歷史,否則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本文的撰寫得益於約翰·坦普爾頓基金會對Aeon+Psyche的資助。本文表達的觀點僅代表作者,並不一定反映基金會的立場。Aeon+Psyche的資助者不參與編輯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