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遠古巨袋鼠因「宅」滅絕?研究揭密:活動範圍小成致命傷

遠古巨袋鼠因「宅」滅絕?研究揭密:活動範圍小成致命傷

澳洲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已滅絕的巨袋鼠屬(Protemnodon)竟是「超級宅族」!由臥龍崗大學、阿德萊德大學、昆士蘭博物館及蒙納許大學組成的團隊證實,這些體型龐大的史前袋鼠終其一生都只在極小範圍內活動,與現代袋鼠的行為模式相似,此發現讓研究人員大感意外。

在大型草食哺乳動物中,體型通常與活動範圍成正比,但這項法則是否適用於澳洲已滅絕的巨型有袋類?最新研究給出否定答案。

研究團隊聚焦昆士蘭中部洛克漢普頓北部的埃特納山洞穴群,分析巨袋鼠牙齒中的鍶同位素,發現其數值僅與當地石灰岩層吻合,顯示這些重達170公斤的龐然大物覓食範圍意外地小。

「動物化石牙齒中的鍶同位素會反映其食物來源的地質特徵。」學者解釋。這項發現顛覆傳統認知——過去認為巨袋鼠因體型過大,無法像現代袋鼠進行長距離雙足跳躍,因而限制活動能力。

研究推測,當時茂密的雨林環境提供充足食物,使巨袋鼠無需長途跋涉。然而約28萬年前,氣候變遷導致雨林退化,有限的活動範圍使牠們難以尋找新食源,最終走向區域性滅絕。

「我們原本根據現代袋鼠資料,預測這些史前巨獸會有更廣闊的活動範圍。」主要研究者克里斯多福·勞裡凱寧·蓋特坦言:「結果顯示牠們幾乎不遠行,活動模式反而像小型袋鼠,這完全出乎意料。」

昆士蘭博物館資深研究員斯科特·霍克納博士形容:「這項同位素技術就像古生物界的GPS追蹤器,讓我們能透過化石重建個體動向、食性、社交關係甚至死亡原因,簡直是『史實版老大哥』。」

臥龍崗大學安東尼·多塞託教授強調:「澳洲巨型動物滅絕之謎爭論數十年,現在我們能從物種甚至個體層面進行解析。這項精準技術可為不同遺址建立更準確的滅絕情境。」

研究團隊下一步將把相同技術應用於埃特納山與摩羯座洞穴區的其他滅絕袋鼠物種,包括樹袋鼠、叢林袋鼠與巖袋鼠等。多塞託教授指出:「這些物種在濕熱帶地區與巴布亞紐幾內亞仍有現存近親,我們將比較牠們如何應對同樣的環境劇變。」

這項突破性研究已獲《PLoS ONE》期刊接受,將為澳洲巨型有袋類滅絕之謎提供全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