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人類DNA計畫啟動 科學突破與倫理爭議並存
人工合成人類基因組計畫(SynHG)近日正式啟動,這項由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資助的突破性研究,首期獲得1000萬英鎊(約1.37億美元)資金支援。該計畫將開發全新工具與技術,目標是從頭開始建構完整的人類DNA序列。
這項計畫由艾里森科技研究院生成生物學研究所的Jason Chin教授領軍,匯集了牛津、劍橋、曼徹斯特等頂尖學府的科研團隊。Chin教授表示:「合成大型基因組的能力,包括人類細胞基因組,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對基因生物學的理解,並深度影響生物技術與醫學的發展邊界。」
這項研究的核心在於「編寫」生命密碼,而非僅僅是「讀取」或「微調」現有基因。研究團隊將從合成第一條完整的人類染色體開始,這項工作本身就面臨諸多科學難題。雖然要完成整個人類基因組的合成可能需要數十年時間,但SynHG計畫將在未來五年奠定關鍵基礎。
維康信託研發主任Michael Dunn指出:「我們的DNA決定了我們是誰以及身體如何運作。透過開發合成人類基因組的必要工具,我們將能解答許多尚未預見的健康與疾病問題,從而改變對生命與福祉的理解。」
這項技術潛力巨大,從改良作物以因應氣候變遷、提升糧食安全,到推動細胞治療與器官移植等醫療突破。同時也能幫助科學家更深入瞭解DNA如何塑造人類特性,以及當基因出現異常時會發生什麼情況。
然而,人工合成人類DNA的議題長期以來因倫理爭議而停滯不前。早在2000年代初期,隨著人類基因組計畫的成功與基因編輯技術的進步,就引發了廣泛擔憂。批評者認為這可能逾越道德界線,甚至導致「設計嬰兒」等優生學爭議。基因與環境互動作用的不確定性,也讓人擔心現今的改變可能對後代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
為因應這些擔憂,SynHG計畫特別設立了名為「審慎合成」(Care-full Synthesis)的社會科學研究專案。該專案由肯特大學全球科學與認知正義中心的Joy Zhang教授領導,將匯集全球學術界、產業界與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討這項技術發展過程中的倫理、法律與社會影響。
Zhang教授表示:「透過在歐洲、亞太、非洲與美洲的實證研究,我們希望建立全球化時代負責任科學創新的新典範,審慎考量技術可能性與多元社會倫理觀點的完整潛力。」研究將特別關注如何納入多元觀點,以及如何公平分享研究成果等關鍵議題。
隨著這項劃時代計畫的啟動,人類是否正站在一個勇敢新世界的門檻上?在追求科學突破的同時,如何確保技術發展符合社會價值觀,將是未來數十年需要持續思考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