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沙漠曾是非洲與亞洲的綠色走廊?800萬年前的氣候變遷揭密
如今的阿拉伯沙漠是地球上最廣闊的風蝕沙丘地帶,但最新研究顯示,這片不毛之地在過去800萬年間,曾多次出現短暫的濕潤期,形成河流縱橫、草原茂盛的綠洲景觀。這項發表於《自然》期刊的研究,或許能解釋古代哺乳動物如何穿越現今這片荒蕪之地。
研究團隊從阿拉伯半島地下洞穴中的鐘乳石與石筍(統稱洞穴沉積物)發現關鍵證據。這些由雨水滴落形成的礦物結構,經鈾定年法檢測後顯示,該地區在近800萬年來反覆出現濕潤期。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古氣候學家Hubert Vonhof指出:「這些洞穴沉積物的存在,直接證明地表曾經濕潤多雨。」
研究人員分析沉積物中的氧同位素組成,推算出特定時期的降雨量。Vonhof認為,這些濕潤期可能與地球軌道數萬年週期性的緩慢變化有關,這種變化會改變地表接收的日照量。當北大西洋水溫升高時,季風雨帶南移,為阿拉伯地區帶來豐沛降水。
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考古學家Michael Petraglia表示,當時形成的湖泊、河流與草原,成為動物遷徙的通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拜努納地層中,發現700萬年前的河馬、大象、長頸鹿與靈長類化石,佐證這個觀點。這項研究推翻過去認為阿拉伯半島始終是難以穿越的沙漠屏障的假設,證實該地區曾是連線非洲與亞洲的綠色走廊。
未參與研究的人類學家Miriam Belmaker指出,新發現的兩個濕潤期時間點,恰巧與人類首次走出非洲的遷徙事件吻合——200萬年前出現在喬治亞與羅馬尼亞,100萬年後擴散至以色列、歐洲與中國。不過她強調,綠色阿拉伯可能並非當時唯一的遷徙路線。
德國蒂賓根大學的古氣候學家Madelaine Böhme認為,這項研究填補了阿拉伯氣候史的空白,但呼籲需要更多研究來完整重建古代地貌,確認其是否確實扮演人類遷徙門戶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