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萬年前埃德蒙頓龍化石:恐龍骨頭中膠原蛋白的重大發現
利物浦大學電機工程與電子學系質譜研究小組主席史蒂夫·泰勒教授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項研究毫無疑問地表明,像膠原蛋白這樣的有機生物分子似乎存在於某些化石中。」
利物浦大學稱之為「突破性」的成就,一群科學家運用蛋白質測序和質譜分析等技術,研究了一塊重約22公斤(49磅)的巨大薦骨。這塊骨頭來自鴨嘴龍科的埃德蒙頓龍的骨盆部位。該化石是從南達科他州哈丁縣海爾河組上白堊紀地層中挖掘出來的,可追溯到約6600萬年前。研究中採用的新方法的一個關鍵步驟是串聯質譜分析,它能夠檢測和量化羥脯氨酸。羥脯氨酸是一種在骨頭中發現時特定於膠原蛋白的胺基酸。這是首次使用這種技術在恐龍骨頭中尋找這種蛋白質。
泰勒補充道:「我們的研究結果影響深遠。首先,它駁斥了在化石中發現的任何有機物一定是由污染造成的假設。」
「其次,這表明過去一個世紀收集的化石骨頭的交叉偏振光顯微鏡圖像應該重新審視。這些圖像可能顯示出完整的骨膠原蛋白區域,有可能為進一步的蛋白質分析提供現成的化石候選樣本。這可能會為恐龍研究帶來新的見解,例如揭示目前未知的恐龍物種之間的聯繫。」
「最後,這些發現為這些蛋白質如何能在化石中保存如此之久的神秘問題提供了線索。」
這並不是首次在恐龍骨頭中發現膠原蛋白。在其他鴨嘴龍、霸王龍以及一塊保存了1.95億年膠原蛋白的祿豐龍化石中也都鑑定出了這種蛋白質。研究人員指出,埃德蒙頓龍樣本顯示出的膠原蛋白肽序列與在鴨嘴龍和霸王龍中鑑定出的序列相同。
這塊薦骨化石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證明恐龍蛋白質能夠保存至今,它能讓我們深入了解化石形成過程中發生的生物分子降解。令人興奮的是,它也引發了一個問題:我們還能從古代化石中提取出什麼?這為新的研究途徑打開了大門。
大家可能會想,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能擁有像《侏羅紀公園》那樣的場景呢?這項研究已發表在《分析化學》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