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高手,也是安撫他人的專家嗎?
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情緒波動,但處理情緒的方式卻大不相同。有些人敏感易感,情緒起伏頻繁;而另一些人則天生擁有強大的心理韌性和穩定的性情。在心理學術語中,這些人被稱為「情緒調節高手」。或許你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家人或同事。
然而,情緒管理不僅僅是個人的事,它還具有社交層面。許多人都擁有能夠提供穩定情感支援的朋友或親人。當我們感到低落、壓力山大或不知所措時,這些人總能給予我們依靠的肩膀。他們擅長幫助我們重新找回平衡,恢復冷靜。
你是否曾想過,那些善於管理自己情緒的人,是否也同樣擅長支援他人?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影響我們向誰尋求幫助,以及如何看待自己是否具備幫助他人的能力。
「我相信如果你問一些人這個問題,他們可能會說:『當然,我認識一個非常擅長幫助他人的人,但可能不太擅長調節自己的情緒。』或者『我認識一個在這兩方面都非常出色的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情緒與自我調節實驗室主任Maya Tamir表示,「但科學的美妙之處在於,它能幫助我們拋開這些直覺,盡可能客觀地研究這些現象。」
長期以來,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被認為是人格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情緒穩定且心理韌性強的人通常被認為神經質程度較低,他們在生活中往往享有許多優勢,包括更好的身體健康和較低的抑鬱與焦慮風險。
研究人員已經研究了人們用來調節情緒的不同策略,例如分散注意力或重新評估(以更積極的角度看待困難)。他們還探討了情緒穩定的人與敏感的人思維方式的差異。例如,有證據表明,擅長調節情緒的人更容易回憶起積極的記憶。
與此同時,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聚焦於人們幫助他人調節情緒的能力。這方面的研究表明,幫助他人處理情緒可以讓雙方都感到振奮,並且與自我調節一樣,某些策略比其他策略更有效。例如,一項研究發現,幫助某人積極地重新解讀他們的困難經歷是一種特別有效的方法——想像幫助朋友將新工作中的壓力日重新解讀為寶貴的學習經驗。
其他研究表明,我們更有可能努力調節與我們親近的人的情緒。但研究也表明,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並不一定會採取太多措施來安撫對方,通常只是傾聽他們描述自己的困難情緒。「這些策略可能很重要,不是為了改變你的情緒,而是為了維持社會聯絡,」悉尼大學心理學家Carolyn MacCann表示,她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之一。
雖然心理學家一直在忙於研究情緒調節的這兩個方面——個人維度和社交維度——但直到最近,幾乎沒有研究探討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這正是激發Tamir、她的博士生Noa Boker Segal及其同事進行新研究的原因,他們比較了人們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和幫助他人處理情緒的能力。
由Segal領導的這項研究涉及128對參與者,每對參與者在觀看令人不安的圖片時試圖調節自己的情緒。在另一種情況下,一些參與者被要求調節伴侶在觀看圖片時的情緒。「我們有一系列圖片,」Segal說,包括一些帶有負面聯想的圖片,如籠中的牲畜,以及一些「更圖形化的圖片,如燒傷和傷口」。參與者在觀看圖片前後的情緒狀態比較,提供了他們如何控制自己(和伴侶)情緒的指標。
令人驚訝的是,那些更擅長調節自己情緒的參與者並不一定更擅長幫助他人管理情緒。「我發現這與日常經驗相悖,但更重要的是,這與文獻中的建議相悖,文獻認為如果你擁有一套技能,那麼你將這些技能用於調節一個目標或另一個目標應該沒有區別,」Tamir說,「然而,事實證明,這些可能不是相同的技能。可能需要不同型別的技能。」
「有時我們真的很擅長將世界拒之門外……但當我們將世界拒之門外時,我們也在將他人拒之門外。」
資料正是表明了這一點。在研究期間有效管理自己情緒的人中,他們說他們在生活中通常使用的一種情緒調節策略是分散注意力——例如,在經歷令人不安的事情時試圖想些別的事情。然而,這些使用分散注意力並有效管理自己情緒的人實際上往往更不擅長幫助他人調節情緒。
「有時我們真的很擅長將世界拒之門外,」Tamir說,「這可以幫助我們感覺更好。但當我們將世界拒之門外時,我們也在將他人拒之門外。」因此,她說,像分散注意力這樣的情緒調節形式「可能對我們有幫助,但也可能使我們與他人脫節,並諷刺地使我們在幫助他人處理情緒時效果不佳。」
對於「情境選擇」(做一些事情來改變情境)和「壓抑」(努力不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些自我調節策略,情況也是如此。那些說自己更常使用這些策略的人在研究期間往往更擅長管理自己的情緒,但他們在調節他人情緒方面並不比一般人更好。
當然,這並不是關於自我調節和他人調節情緒能力如何相關的最終結論。或許最重要的是,這項研究涉及的是初次見面的人,而不是朋友或家人。Segal和Tamir已經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是一個重要因素。雖然最新的研究結果尚未公開,但Tamir表示,這些研究表明,「你與另一個人越親近,你就越有可能以相似的方式調節自己和他人。」她補充道,「我們在陌生人身上發現的現象,不一定能描述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發現的現象。」
在未來的研究中,他們還想反過來問,是否有些人更擅長接受他人的幫助。「我們通常將成功歸因於情緒調節者,」Tamir說,「但你知道,也許有些人更擅長依賴他人……甚至可能是接受者比給予者更具影響力。我們不知道。但這是我們正在研究的事情。」
這個故事有一個令人振奮的結尾。除了比較人們的個人和社交情緒調節能力外,Segal和Tamir還研究了試圖安撫他人情緒的心理後果。他們的發現傳達了一個令人鼓舞的資訊:當我們試圖安慰和支援他人時,似乎每個人都會受益。結果表明,試圖幫助管理他人的情緒往往會讓支持者和被支持者在事後都感到更加積極。「幫助他人,即使是陌生人,在某些情況下真的可以讓你感覺更好,或減少你的負面情緒,」Segal說,「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收穫。」
與早期關於情緒調節社交方面的研究一致,研究團隊還發現,當一個人試圖幫助另一個人處理情緒時,這可以讓雙方都感覺更親近。特別是,這對於那些更擅長調節他人情緒的人來說是這樣,而這與他們自己應對情緒的能力無關。
這些發現對於那些情緒敏感且不覺得自己是心理韌性典範的人來說,似乎非常令人鼓舞。「即使你在處理自己的情緒時遇到困難,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幫助他人,」Tamir說,「如果你幫助他人,也許這實際上是一種讓自己感覺更好——並讓你與他人更親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