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破解美國西南部數十年乾旱之謎
地球
07-13
美國西南部屬於地中海型氣候的乾旱地區,每年12月至5月的冬春季節是主要降雨期。雖然夏季高溫乾燥本是常態,但過去數十年來,隨著人口增長、農業灌溉與工業需求暴增,淡水資源日益吃緊,使得乾旱問題更加惡化。
更令人擔憂的是,自1980年代起,氣候型態出現顯著轉變:年降雨量持續減少、夏季愈發酷熱,導致長期乾旱成為新常態。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變化?
過去學界普遍認為,這與「反聖嬰現象」有關——當太平洋海面溫度異常偏低時,會將噴射氣流推向北方,進而導致美國南部降雨減少。但最新研究卻顛覆了這個觀點:即便出現海溫升高的「聖嬰現象」,西南部降雨量依然不會增加。
康乃爾大學博士生郭彥寧向校刊解釋:「理論上太平洋暖化應使西南部降雨增加,但實際觀測結果卻相反。除了聖嬰/反聖嬰現象,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和人為氣膠汙染物,共同在北大平洋形成特殊環流模式,徹底壓制了降雨機會。」
這項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的研究首度釐清人為因素影響:氣候變遷與空氣汙染會直接改變降雨模式。助理教授Flavio Lehner警告:「我們發現降雨量對人類活動的敏感度遠超預期,隨著地球持續暖化,乾旱恐怕會成為常態。」
研究團隊突破傳統氣候模型限制,透過衛星資料與統計模型進行模擬,發現東亞國家改善空汙的法規雖可能減緩氣膠影響,但全球暖化的加乘效應仍將主導未來氣候走向。這項突破性方法不僅為氣候研究開闢新途徑,更為水資源管理者提供關鍵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