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智慧、可拉伸又環保:DLP 3D列印如何重塑柔性電子裝置的未來

智慧、可拉伸又環保:DLP 3D列印如何重塑柔性電子裝置的未來

在健康監測到軟體機器人等新世代科技領域中,柔性電子裝置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傳統製造方法如鑄造和光刻技術往往力有未逮——不僅成本高昂、耗時費力,更難以應對複雜設計與多功能整合的挑戰。此外,傳統的硬質聚合物與非延展性導體材料,也讓裝置的舒適度與耐用性大打折扣。

隨著智慧型可適應電子產品的需求激增,業界迫切需要更具擴充套件性且環保的製造方案。為此,研究人員紛紛轉向數位光處理(DLP)等先進3D列印技術。這類技術具備高精度、材料多樣性與快速成型的優勢,特別適合打造專為動態應用設計的高效能柔性裝置。

在《微系統與奈米工程》期刊的突破性研究中,澳門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科學家們深入探討了DLP 3D列印技術在柔性電子領域的前沿應用。這篇重量級論文聚焦軟性致動器、感測器與能源系統的創新成果,解析如何透過灰階控制、多材料列印與新型可列印材料等技術,讓工程師能精準調控產品的機械與導電特性。研究結果證實,DLP技術將徹底改變穿戴裝置、醫療植入體與永續智慧系統的發展樣貌。

研究團隊詳述DLP 3D列印如何突破解析度、速度與材料整合的核心難題,為柔性裝置開創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其列印解析度可達1微米,能快速精準製作出多孔感測陣列、緊湊型能量收集結構等複雜幾何形狀,效率遠勝傳統工法。在材料方面,自癒合水凝膠、導電液態金屬與可生物降解彈性體等突破性材料,大幅提升了裝置的柔韌性與環境相容性。

更令人驚豔的是,當DLP技術與其他工法結合後,可創造出如液晶彈性體致動器等複雜裝置,實現可程式化變形與負載功能。灰階DLP列印技術還能讓單一結構具備空間可調的剛度特性,打造出能按需扭轉或彎曲的氣動致動器。

在感測應用方面,研究特別介紹了具超高靈敏度(15.1 kPa⁻¹)的穹頂型離子凝膠電容感測器,以及抗疲勞的輪烷水凝膠應變感測器。能源領域的創新則包含仿生摩擦奈米發電機(可高效採集動能)與具有3D客製化內部結構的超級電容(儲能效率更佳)。

這些突破性進展共同展現了DLP技術無縫整合材料科學與結構工程的強大能力,為多功能微型電子裝置開創全新設計典範。論文資深作者雷易文博士強調:「DLP已不僅是原型製作工具,更成為次世代電子與柔性裝置的基礎平臺。其兼具結構精度與材料多樣性的列印能力,讓我們能重新構思裝置的設計與部署方式。」

共同作者嶽亮博士補充道:「透過突破軟性裝置製造的極限,DLP為個人化醫療科技與永續智慧系統提供了一條高效發展路徑。」展望未來,DLP列印的柔性裝置預計將在醫療照護到機器人等領域掀起革命。在醫療方面,可開發出貼合皮膚的連續健康監測感測器,或應用於精密手術的軟性致動器。機器人領域則將受益於能模仿生物運動、智慧響應刺激的整合式感測致動系統。

能源技術的創新,如個人化超級電容或動能發電裝置,將顯著提升行動與穿戴科技的表現。更重要的是,採用可回收水凝膠與生物降解材料,能支援更環保的電子產品並減少廢棄物。儘管量產規模化與材料標準化仍是待解難題,但DLP技術的靈活性與易用性,使其成為加速學術與產業研發創新的關鍵工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