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中國驚現晚侏羅紀超級巨獸 新種馬門溪龍科恐龍改寫古生物學認知

中國驚現晚侏羅紀超級巨獸 新種馬門溪龍科恐龍改寫古生物學認知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的地質古生物學家團隊,在重慶潼南區一處建築工地發現了距今約1.47億年前(晚侏羅紀時期)的全新恐龍物種化石。

這隻被命名為「潼南龍·志明種」(Tongnanlong zhimingi)的蜥腳類恐龍,體長估計達23至28公尺,相當於7.5層樓高的驚人尺寸。

研究團隊負責人魏雪芳博士指出:「蜥腳類恐龍是地球史上體型最龐大的陸生動物,用四足行走的植食性巨獸。牠們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到侏羅紀中期已遍佈全球,直到白堊紀末期才滅絕。」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發現地點所在的四川盆地,是中晚侏羅紀蜥腳類恐龍化石的重要產地。過去學界普遍認為,這個區域的恐龍群屬於東亞特有的生物相,與盤古大陸其他地區的恐龍群有明顯差異。

研究團隊在《科學報告》期刊發表的論文指出,這項新發現對傳統的「東亞隔離假說」提出了挑戰。該假說認為侏羅紀至早白堊紀期間,東亞地區與其他大陸處於隔離狀態。

「潼南龍的骨骼特徵顯示,馬門溪龍科恐龍在晚侏羅紀時期其實是全球性分佈,而非僅限於東亞地區。」魏雪芳博士強調,「這項發現為理解蜥腳類恐龍從中侏羅紀到晚侏羅紀的體型巨型化趨勢,提供了新的重要線索。」

化石出土層位屬於上侏羅統遂寧組下部,該地層以紫紅色泥岩和砂岩為主。除恐龍化石外,該地層還發現了大量無脊椎動物化石,包括介形蟲、輪藻,以及一些淡水雙殼類和葉肢介化石。

研究團隊認為,潼南龍的發現不僅豐富了真蜥腳類恐龍的多樣性,更為中晚侏羅紀過渡時期恐龍的演化歷程提供了關鍵證據。這項突破性研究已於2025年7月10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