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哈拉帕古城:揭開印度河文明的神秘面紗

哈拉帕古城:揭開印度河文明的神秘面紗

作為印度河文明(IVC)最大且最著名的遺址,哈拉帕古城在公元前3700年至1300年間繁榮一時。在這座古城牆內,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印度河文字的遺跡,這是一種尚未被解讀的早期文字。最近,印度政府官員提出了一項高達100萬美元的獎金,鼓勵任何人成功解讀這古老文字,希望藉此更深入瞭解這個失落的文明。雖然獎金尚未有人領取,但一項新研究已為哈拉帕在其鼎盛時期的社會組織和日常運作提供了新的見解。

該研究的作者分析了在哈拉帕遺址考古挖掘中發現的1,144個古代植物樣本,發現穀物與糠的比例相當高。基於這一發現,他們推測食物加工可能由城外的大量勞動力完成,然後以「高度加工」的狀態運送到哈拉帕,以供應城市人口。這一發現與之前的理論相矛盾,該理論認為農作物是由個別家庭在家中處理的。這種說法基於大量小雜草種子的存在,如果穀物在運到城市之前已經清理乾淨,這些種子應該不會存在。

然而,研究作者分析了考古植物組閤中的雜草種類,發現這些雜草通常是牛在放牧或作為飼料時食用的植物。因此,他們認為哈拉帕內這些種子的存在可能源於燃燒大量牛糞的文化習俗。研究人員寫道:「在哈拉帕,牛糞作為家庭和工業用途(例如在陶器或彩陶窯中)的關鍵燃料來源,可以解釋這種模式。燃燒牛糞,如同今天一樣,是一種文化習俗,它提供了緩慢而穩定的熱量用於烹飪,並利用了易得的燃料。」

總的來說,這些發現表明,印度河文明中的小麥和大麥等穀物的加工是「由印度河城市中心對村莊地點進行集中控制」的,同時也強調了哈拉帕燃燒牛糞的普遍性。然而,除此之外,我們對這座古城古代居民的生活、語言或崇拜方式仍然知之甚少,但幸運的是,這百萬美元的獎金可能很快就會帶來新的洞見。該研究已發表在《Antiquity》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