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波科技崛起:我們的「思想隱私」即將被窺探?
當消費級裝置能夠直接讀取甚至幹擾人類大腦時,這項突破性技術將帶來前所未有的倫理與法律難題。我們該如何在發揮治療潛力的同時,防止技術遭到濫用?
每次科技革命都面臨相同拷問:如何平衡創新效益與潛在風險?如今這個問題正指向神經科技領域——從神經介面、生物電子到腦機互動技術,這些突破能幫助數百萬患者恢復運動功能、改善認知能力或重獲溝通管道。但同時也意味著,企業甚至犯罪集團可能竊取我們最私密的思想、情緒與記憶資料,更可能加劇「科技富人」與「科技窮人」之間的鴻溝。
慕尼黑工業大學神經倫理學家Marcello Ienca警告:「全球約三分之一人口會罹患神經疾病,半數人將遭遇心理健康問題。我們亟需神經科技來治療這些病症。但當技術跨越醫療用途,就會踏入危險的灰色地帶。」
比起傳統生物資料,腦波資料揭露了更核心的個人特質——我們的思考模式、決策邏輯、情感反應,甚至潛意識意圖。若裝置能解讀這些資料,理論上也能透過電脈衝或磁場刺激改變大腦運作機制。Ienca強調:「在大腦成為終極資料金礦的時代,社交平臺與電商巨頭正虎視眈眈。他們若能結合既有行為資料與即時腦波讀數,將創造出精準到可怕的消費操控系統。」
目前如Neuralink等企業已開發出治療憂鬱症、帕金森氏症的腦部植入物,但馬斯克公開宣示要為百萬健康人植入「效能增強晶片」的野心,仍引發強烈質疑。Ienca直言:「若未來五年發生患者死亡或資料外洩事件,將重創整個神經科技領域的公信力。」
更令人憂心的是非侵入式裝置的普及——迷你腦波儀正被整合進耳機、運動手環等消費產品。Ienca分析:「這類裝置雖精準度較低,卻能大規模收集資料。在AI時代,資料量就等同競爭力。」蘋果已為AirPods申請腦波感測專利,顯示科技巨頭佈局早已開始。
「我們正站在神經科技爆發的轉折點,就像1980年代個人電腦的革命。」Ienca預言:「遊戲產業可能成為特洛伊木馬,透過『意念操控角色』等噱頭讓消費者自願交出腦波資料。」至於軍事應用可能帶來的威脅,更是難以想像。
為應對這些挑戰,Ienca團隊2017年提出「神經權益」概念,主張思想保護應納入基本人權。目前歐洲委員會正討論修訂《第108號公約》納入神經資料保護條款,科羅拉多州與加州也領先全美透過相關立法。Ienca建議:「除了頂層立法,更要提升公眾對資料價值的認知。歐洲應發揮法治傳統優勢,在創新監管間取得平衡——這正是EPFL等機構能扮演關鍵角色的領域。」
當被問及最深的憂慮,這位學者給出警世預言:「讓人類大腦被單一企業壟斷,將是物種史上最大危機。我們必須阻止這種未來發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