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突破物理極限!新型熱光伏裝置將廢熱轉化為電力

突破物理極限!新型熱光伏裝置將廢熱轉化為電力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機械工程系的工程師和材料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一項突破性技術,能夠將熱輻射轉化為電力,甚至挑戰了熱物理學的基本定律。這項由崔龍吉助理教授領導的崔氏研究團隊,與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合作,成果已發表於《能源與環境科學》期刊。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技術有潛力徹底改變製造業,無需高溫熱源或昂貴材料即可提升發電效率。該裝置能儲存清潔能源、降低碳排放,並從全球各地的地熱、核能和太陽能輻電廠中回收熱能。換句話說,崔教授及其團隊解決了一個長久以來的難題:如何以更少的資源達成更多成果。

「熱能是一種常被忽視的可再生能源,」崔教授指出,「我們使用的能源中有三分之二最終轉化為熱能。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能回收這些被浪費的熱能,並將其轉化為清潔電力,這將對能源儲存和發電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高溫工業製程和可再生能源採集技術通常使用一種稱為熱光伏(TPV)的熱能轉換方法。這種方法利用高溫熱源產生的熱能來發電。然而,現有的TPV裝置面臨一個限制:普朗克熱輻射定律。

「普朗克定律是熱物理學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限制了在任何給定溫度下,從高溫熱源中可獲取的熱能量,」崔教授解釋道,「研究人員曾嘗試用各種方法接近或突破這個限制,但現有的技術過於複雜、成本高昂且難以規模化。」

崔教授的團隊設計出一種獨特且小巧的TPV裝置,大小僅如手掌,成功突破了普朗克定律定義的真空限制,並將功率密度提升至傳統TPV設計的兩倍。博士研究生穆罕默德·哈比比是這項研究的理論與實驗負責人,他表示:「在實驗中,我們親眼見證了功率的提升,這確實是一項重大突破。」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團隊在TPV裝置的設計中引入了「零真空間隙」的解決方案。與其他TPV模型不同,他們的設計使用了一種由玻璃製成的絕緣、高折射率且紅外透明的間隔層。這種設計創造了一個高功率密度通道,使熱波能夠在裝置中傳輸而不損失強度,大幅提升了發電效率。

「過去,若要提升功率密度,必須提高溫度,例如從1,500°C升至2,000°C,甚至更高,這對整個能源系統來說既不安全也不可行,」崔教授解釋道,「現在,我們可以在與大多數工業製程相容的較低溫度下運作,同時產生與過去相當的電力。我們的裝置在1,000°C下運作,產生的電力相當於現有間隙整合TPV裝置在1,400°C下的表現。」

研究團隊表示,玻璃設計只是冰山一角,其他材料可能進一步提升裝置的功率。哈比比指出:「這是這項新TPV概念的首次展示,但如果我們使用另一種具有相同特性的低成本材料,如非晶矽,功率密度甚至可能提升近20倍。這是我們下一步要探索的方向。」

崔教授認為,這項新型TPV裝置的最大影響在於實現行動式發電機,並為高排放產業提供脫碳解決方案。一旦最佳化,這項技術將能夠以更低成本和更清潔的電力,轉變玻璃、鋼鐵和水泥等高溫工業製程。

「我們的裝置使用了現有的商業技術,能夠自然地擴大規模並應用於這些產業,」崔教授表示,「我們可以回收廢熱,並在低工作溫度下提供所需的能源儲存。基於這項技術,我們已申請專利,這對推動發電和熱回收領域的可再生能源創新來說,是非常令人興奮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