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考古 > 考古大發現!關島3500年前稻米遺跡 揭開南島民族遷徙之謎

考古大發現!關島3500年前稻米遺跡 揭開南島民族遷徙之謎

稻米雖是台灣及東南亞島嶼南島民族的主食作物,但在歐洲人抵達前的太平洋島嶼中,除關島與馬里亞納群島外均未見栽種紀錄。最新研究證實,關島Ritidian海灘洞穴出土的紅陶器上,檢測出大量稻殼與葉片植矽體,經放射性碳定年測定為3500至3100年前遺存。

Ritidian海灘洞穴位置示意圖(圖片來源:洪曉純博士提供)

太平洋島嶼早期稻作問題,必須放在南島語族擴散的宏大脈絡下理解。這個創造史前最大語言版圖的民族,至少4800年前就在台灣開始種稻,但稻作文化向東傳至印尼以東的遠大洋洲島群後卻逐漸式微。

南島民族約4200年前從台灣啟程遷徙,將源自長江中游的稻作品種帶往亞太各地。其中位於密克羅尼西亞西部的馬里亞納群島,成為遠大洋洲唯一存在稻作紀錄的地區,16至17世紀的文獻已明確記載此現象。

「這項發現為古代遷徙與文化傳播提供新線索。」澳洲國立大學考古學家洪曉純博士表示:「過去在遠大洋洲發現的稻作遺存僅可追溯至1000至700年前,新證據將時間軸大幅提前。」

Ritidian洞穴出土稻米植矽體顯微照片(比例尺:10微米)

研究團隊在關島北部這處至今仍具文化意義的洞穴中,發現古代稻米殘留物。洪博士分析:「稻米在亞洲是日常主食,但在遙遠的太平洋島嶼卻可能是祭祀用的珍稀物資。我們未發現任何古代稻田、灌溉系統或收割工具的跡象。」

這項發現佐證了首批島民從菲律賓橫渡2300公里開放水域的壯舉,創下當時最長航海紀錄。洪博士強調:「這不僅展現先進航海技術,更顯示他們對珍貴資源的保存與運輸智慧,凸顯稻米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由於二戰期間多數洞穴遺址遭破壞,Ritidian洞穴成為解讀關島早期住民生活的關鍵場域。研究團隊透過放射性碳定年等技術,確認稻殼殘留於遺址最古老的文化層中。洪博士推測:「稻米應是在他處烹煮後才帶入洞穴,潮濕環境本就不利存放未加工的稻穀。」

該研究已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為南島民族與亞洲祖源地之間的深刻文化連結,提供了嶄新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