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後不久,水可能已形成!比我們想像的早了數十億年
在宇宙大爆炸後,隨著溫度逐漸冷卻,電子開始與單獨的質子結合,形成了宇宙中的第一個元素——氫。而氧,也就是H2O中的O,則要等到後來,在質量至少是太陽10倍以上的恆星內部,並在這些恆星生命末期時才被製造出來。
根據英國普茲茅斯大學團隊的模擬研究,氫和氧可能在大爆炸後僅僅1至2億年就已經結合在一起。研究團隊透過觀察核心塌縮超新星和第三族超新星,發現這兩種恆星在模擬中都產生了密集的氣體雲,而水正是在這些氣體雲中形成的。
美國太空總署(NASA)解釋道:「大爆炸後,宇宙就像一鍋熱騰騰的粒子湯(即質子、中子和電子)。當宇宙開始冷卻,質子和中子開始結合,形成電離的氫原子(最終還有一些氦)。這些電離的氫和氦原子吸引了電子,使它們變成中性原子——這讓光首次能夠自由傳播,因為光不再被自由電子散射。」
碳和氧並非在大爆炸時形成,而是在恆星內部後來才出現的。這些存在於所有生物體中的必要元素,是透過恆星內的核融合產生的。最早的恆星質量巨大且壽命短暫,迅速燃燒氫、氦和鋰,並產生更重的元素。當這些恆星在生命週期結束時爆炸,它們將碳和氧散佈到宇宙中。這些較重的元素幫助形成了新的恆星和行星。
科學家們原本認為,氧是在這些大質量恆星變成超新星時被噴射到宇宙中,並在數十億年的過程中與最豐富的元素——氫結合。
普茲茅斯大學宇宙學與重力研究所的Daniel Whalen博士在一份宣告中表示:「在第一顆恆星爆炸之前,宇宙中沒有水,因為沒有氧。只有非常簡單的原子核在大爆炸中存活下來——氫、氦、鋰,以及微量的鋇和硼。」
Whalen解釋道,主要發現是原始超新星在第一批星系形成之前就在宇宙中創造了水。這意味著水已經是那些早期星系的基本組成部分。
Whalen說:「雖然總水量不多,但它們高度集中在唯一能夠形成恆星和行星的結構中。這表明,富含水的行星盤可能在宇宙黎明時就已形成,甚至在第一批星系之前。」
雖然這是一個有趣的可能性,並且暗示我們所知的生命必要條件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早出現,但在這個問題被視為定論之前,我們還需要透過觀察獲得更多證據。到目前為止,我們甚至還沒有觀察到研究團隊模擬的第三族恆星,這些恆星被認為是大爆炸後形成的第一批恆星。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