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DNA揭露驚人真相:9千年前土耳其古聚落竟是母系社會?
最新基因研究發現,位於安納託利亞中部的恰塔霍裕克(Çatalhöyük)新石器時代遺址,可能是一個以女性為核心的母系社會。這個距今8000至9000年的古老聚落,其居民生活模式顛覆了我們對早期人類社會的認知。
由土耳其、丹麥、瑞典和美國學者組成的國際團隊,對遺址中131具人骨進行DNA分析後發現,當時社會明顯偏向母系傳承。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期刊,德國波昂大學考古科學中心的伊娃・羅森斯托克博士也參與其中。
恰塔霍裕克坐落於現今土耳其科尼亞附近,被認為是人類最古老的永久定居點之一。居民住在緊密相連的泥磚屋中,以農耕和畜牧維生。羅森斯托克博士指出,這裡是新石器時代陶器文化的重要遺址,早在西元前7至6千年就已開始製作陶器,更是新石器技術從小亞細亞傳入歐洲的重要中繼站。
研究團隊在2006至2013年間,對年代約為西元前6100至5500年的西丘遺址進行挖掘,發現兩具新生兒骨骸。羅森斯托克解釋:「這些是西丘目前唯一的史前人骨,也被納入本次研究。」考古學家採用標準作業程式仔細挖掘,並由古基因學專家進行分析。
「雖然分析方法已存在一段時間,但樣本材料是全新的。」羅森斯托克說明:「過去認為牙齒最適合提取古DNA,但現在發現人體最緻密的顳骨巖部儲存效果更好。」這項技術突破讓研究團隊克服當地乾燥大陸性氣候對DNA儲存的挑戰。
研究發現,恰塔霍裕克居民習慣將死者埋葬在生前居住的房屋地板下。令人驚訝的是,同屋埋葬者往往沒有血緣關係,而有血緣關係者卻分散在不同房屋。羅森斯托克表示:「這顯示『家庭』成員的組成可能基於文化、社會或經濟因素,而非血緣關係。」
團隊發現的兩具嬰兒遺骸雖同處一屋,DNA分析卻顯示他們沒有親戚關係,反而與東丘遺址出土的人骨基因相符。羅森斯托克指出:「這證明東西兩丘存在延續性,推翻先前認為兩時期存在文化斷層的理論。」
數世紀以來,恰塔霍裕克的房屋總是在先人牆基上重建,形成特殊的文化記憶景觀。羅森斯托克提出疑問:「我們尚不清楚為何在西元前6000年左右,這種傳統會短暫中斷,導致西丘的建立。」
研究證實,在恰塔霍裕克的「家庭」構成中,血緣只是眾多因素之一。羅森斯托克強調:「西元前7千年時,母系傳承比父系更為重要。同屋埋葬者在母系血緣上更為接近,這顯示女性在家庭組成中扮演關鍵角色。」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女性掌握社會權力?羅森斯托克謹慎解釋:「這或許可稱為『家庭層面的母系居住制』,但還不能斷言是女性掌權的母系社會。不過在許多文化中,居住模式確實能反映權力關係。」
早在上世紀,首位在恰塔霍裕克進行挖掘的考古學家梅拉特(James Mellaart)就從出土的女性雕像等文物推測女性地位重要。羅森斯托克補充:「女性陪葬品通常更為豐富,可能顯示其社會地位較高。如今透過新出土文物和尖端科技,我們得以發現更多證據。」
這項研究也引發新問題:隨著新石器時代發展,男性與父系親屬為何在歐洲社會變得更加重要?而西亞地區後續又出現哪些社會變遷?這些謎團仍有待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