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噪音改變加拉巴哥群島鳥類行為,激發攻擊性
加拉巴哥群島的鳴鳥因人類噪音的幹擾,正逐漸改變其行為模式,變得更加大膽且鳴叫聲更為響亮。研究發現,靠近道路的鳥類在受到挑戰時表現出更高的攻擊性,而棲息在較安靜區域的鳥類則相對平和。此外,鳥類還會調整其鳴叫頻率,以更高的音訊來穿透交通噪音。即使在交通流量較低的地區,這些變化也顯示出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行為的深遠影響。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交通噪音正在改變加拉巴哥群島上鳥類的行為。研究顯示,經常暴露於車輛噪音中的加拉巴哥黃鶯(Setophaga petechia aureola)比棲息在安靜區域的同類表現出更高的攻擊性。這項研究由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ARU)和維也納大學的康拉德·洛倫茲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共同進行,並於3月21日發表在《動物行為》期刊上。研究探討了車輛噪音汙染如何影響這些在群島上常見的鳴鳥行為。
加拉巴哥群島位於厄瓜多海岸500多英里外,擁有許多獨特的物種,這些物種在全球其他地方都無法找到。加拉巴哥黃鶯是一個基因上獨特的亞種,與美洲其他地區的親緣物種有所不同。1835年,查爾斯·達爾文造訪加拉巴哥群島,這對他提出自然選擇的進化理論起到了關鍵作用。然而,如今群島上的人類人口迅速增長,永久居民數量每年增加超過6%,加上旅遊業的興起,導致道路上的車輛增多,為當地野生動物帶來了新的挑戰。
這項新研究涉及研究人員在加拉巴哥群島的弗洛雷亞納島和聖克魯斯島上,於38個加拉巴哥黃鶯棲息地播放鳥鳴聲,模擬入侵者,並伴隨錄製的交通噪音。其中20個地點距離最近的道路不到50米,另外18個地點則遠離道路超過100米。研究人員隨後測量了鳥類的鳴叫行為(通常用於驅趕入侵者)以及身體攻擊行為,例如接近揚聲器並反覆飛越它。
在進行交通噪音試驗時,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路邊領地的加拉巴哥黃鶯表現出更高的攻擊性,而遠離道路的鳥類則相對降低了攻擊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弗洛雷亞納島這樣僅有約10輛車的島嶼上,路邊領地的影響依然存在,這表明即使是極少量的交通經驗也會影響鳥類對噪音的反應。
此外,在人口較多的聖克魯斯島上,加拉巴哥黃鶯在面對交通噪音時增加了鳴叫的持續時間。這些發現支援了基於噪音經驗的長期選擇或個體鳥類先前噪音經驗的觀點,使它們能夠適應並調整其鳴叫特徵。最後,無論鳥類領地是否靠近道路,在噪音實驗中,鳥類都提高了其鳴叫的最低頻率,這有助於減少其鳴叫與低頻交通噪音的重疊。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行為生態學高階講師Caglar Akcay博士表示:「鳥類在領地防禦中使用鳴叫作為一種攻擊訊號。然而,如果交通噪音等外部噪音幹擾了這種訊號傳遞,有效地阻斷了這一溝通渠道,增加身體攻擊性將是一種適當的回應。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黃鶯攻擊性反應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靠近道路的地區。佔據兩島路邊領地的鳥類,由於經常經歷交通噪音,可能在領地入侵伴隨交通噪音時學會了增加身體攻擊性。我們還發現了一些證據,表明鳥類試圖透過調整鳴叫來應對噪音,所有棲息地的黃鶯都提高了其鳴叫的最低頻率,以便在交通噪音中被聽到。」
這項研究顯示了在保護工作中考慮行為可塑性的重要性,並強調了制定策略以減輕噪音汙染對野生動物影響的必要性。同時,它也突顯了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行為的顯著影響,即使在加拉巴哥群島這樣相對偏遠的地區也是如此。
參考資料:2025年3月20日,《動物行為》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