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腦的記憶容量真的有限嗎?揭開記憶儲存的奧秘
對多數人來說,我們鮮少深入思考大腦如何運作,就像我們不會整天研究家用電腦的複雜內部結構。我們知道要定期清理USB埠的灰塵、清空資源回收桶,也明白均衡飲食和玩益智遊戲對大腦有益。
大腦與電腦有個共同點:記憶儲存。事實上,某些關於大腦儲存記憶的理論,甚至比現代電腦更像電腦。你可以根據硬碟容量選購筆電,但大腦也能這樣衡量嗎?人類大腦是否具有固定、有限的儲存空間?這個比喻是否適用?
關於大腦記憶容量的問題始終令人著迷。其中一個被廣泛討論的迷思是:人類只使用了10%的腦力。這個說法在科幻作品中經常出現,例如2014年電影《露西》。但實際上,證據顯示我們隨時都在使用整個大腦。
2015年一項突破性研究估計,大腦每個突觸可儲存4.7位元資訊,使總容量比先前預期高出十倍。研究共同作者Terry Sejnowski形容這項發現是「震撼彈」,並表示大腦總容量「與全球資訊網相當」。
突觸是神經細胞間的連接點,負責傳遞資訊。除了作為細胞間的通訊管道,突觸也被認為是記憶儲存的關鍵部位。雖然記憶的確切機制仍是科學界爭論的話題,但多數學者認同突觸在記憶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4年最新研究將大腦總容量修正為4.1至4.59位元。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更提出新理論,認為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可能是解開記憶容量之謎的關鍵。這些星形腦細胞能連接多個神經元和突觸,可能參與資訊傳遞。
從技術層面來看,大腦容量確實有限,但實際上幾乎可視為無限。沒有人能在有生之年用完相當於全球資訊網的記憶空間。但紐約大學臨床副教授Nikolay Kukushkin指出,我們可能問錯了問題。
「記憶不是精確的事件快照,而是為未來服務的流動性策略。」Kukushkin解釋。我們常高估記憶的準確性,著名的1974年Loftus和Palmer車禍實驗就顯示,提問方式會顯著影響目擊者的記憶。
隨著時間流逝,記憶會逐漸模糊。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就是明證:許多人堅信皮卡丘尾巴尖端是黑色,或Fruit of the Loom商標有豐饒角,但這些從未存在。
Kukushkin認為,問題不在記憶容量不足,而是現代資訊環境迫使我們過度覆寫舊記憶。他建議實踐「心智衛生」,謹慎選擇輸入大腦的資訊,就像注意飲食健康一樣。
「從社群媒體獲取多巴胺沒問題,但要知道事後必須付出代價。」Kukushkin將多巴胺與記憶視為某種交易。他已在紐約大學課堂實施「禁止使用電子設備」的政策,效果顯著。
或許未來社會會以神經科學為基礎,更審慎地規範廣告和兒童使用社群媒體。這不是要全面禁止,而是找到「安全」的科技使用程度。畢竟,我們的大腦演化是為了適應遠古的狩獵採集生活,而非現代的資訊爆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