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太空 > 攝氏3000度的行星竟有甲烷!韋伯望遠鏡顛覆科學家認知

攝氏3000度的行星竟有甲烷!韋伯望遠鏡顛覆科學家認知

最新天文發現指出,這顆名為WASP-121b的超高溫巨大系外行星,可能誕生於恆星系統外圍的冰冷區域,隨後才遷徙至現在極端靠近恆星的軌道位置。這項驚人發現源自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最新觀測資料,徹底改寫了我們對行星形成的理解。

由天文學家Thomas Evans-Soma和Cyril Gapp主導的研究團隊,透過韋伯望遠鏡在WASP-121b大氣層中偵測到水蒸氣、一氧化碳、一氧化矽,以及最令人意外的甲烷分子。這些化學特徵讓科學家得以重建這顆行星的誕生歷程。研究結果已發表於《自然天文學》期刊。

這顆被歸類為「超熱木星」的行星,與宿主恆星的距離僅為恆星直徑的兩倍,公轉週期僅30.5小時。由於潮汐鎖定效應,行星向陽面溫度超過攝氏3000度,足以將耐火材料氣化;而背陽面則永遠處於黑暗,溫度約1500度。

研究團隊發現,WASP-121b可能是在一個水仍能保持冰態,但甲烷已能氣化的特殊溫度帶形成。在我們的太陽系中,這樣的區域大約位於木星與天王星軌道之間。這意味著該行星形成後,經歷了漫長的遷徙過程才抵達現在的位置。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家在行星背陽面偵測到大量甲烷存在,這與現行理論模型預測完全不符。Evans-Soma解釋:「這表明行星背陽面存在強烈的垂直氣流,將富含甲烷的底層大氣不斷向上輸送。」這項發現將迫使天文學家重新審視現有的系外行星大氣動力學模型。

研究團隊利用韋伯望遠鏡的近紅外光譜儀(NIRSpec),在WASP-121b完整公轉週期中進行觀測。當行星執行至恆星前方時,恆星光穿過行星大氣邊緣,留下特殊的光譜特徵,讓科學家能分析其化學組成。

這項突破性研究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主導,並獲得歐洲太空總署(ESA)和美國太空總署(NASA)支援。韋伯望遠鏡作為當今最先進的太空觀測裝置,持續為人類揭開宇宙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