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羊血到人造血:輸血技術的演進與未來展望
全球人口結構高齡化導致捐血人口逐漸減少,科學家們正積極研發人造血液作為替代方案。這項技術的發展歷程,可謂充滿驚奇與轉折。
早在三千年前,人類就意識到血液與健康密切相關,但當時醫師們認為問題在於「血液過多」,因此盛行用水蛭放血療法,而非輸血。這種認知偏差反而拯救了無數生命,因為早期輸血實驗堪稱災難。
1667年,巴黎醫師Jean-Baptiste Denis進行史上首例人體輸血實驗,竟將狗血或羊血注入發燒病患體內。直到1818年,產科醫師James Blundell才完成首例成功的人對人輸血,用丈夫的血液挽救產後大出血的妻子。儘管他的成功率僅50%,在當時已屬驚人成就。
1901年,Karl Landsteiner發現ABO血型系統,40年後又確認Rh因子,終於建立現代血型分類。這項突破讓輸血從「隨機配對」邁入「科學匹配」的新紀元。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解決血荒問題,醫療機構開始將血液分離成紅血球、血漿與血小板。這種「成分療法」雖降低整體效果,卻能讓單一捐血幫助三位病患,更創造出「通用型」血液成分,在緊急情況下尤為關鍵。
然而傳統輸血仍面臨諸多挑戰:血液儲存期限極短(血小板僅5天)、稀有血型庫存壓力大。日本雖有兩倍於美國的捐血率,卻因高齡化面臨捐血人口銳減的困境。美國則因醫療保險不給付院前輸血費用,導致成本問題日益嚴重。
科學家正從兩大方向尋求突破:美國研發名為ErythroMer的凍乾合成血液,具備通用相容性且可常溫儲存;日本則從過期捐血中提取血紅蛋白,重新包覆製成無血型限制的人造血,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雖然現階段試驗規模仍小,但初步結果令人振奮。成功研發安全有效的人造血,不僅能解決緊急救治時的血型匹配問題,更能改善偏鄉「血液沙漠」地區(75%以上需輸血病患無法取得血液)的醫療困境。
據估計,日本研發的人造血有望在五年內投入實際應用。在此之前,我們仍得仰賴傳統捐血系統——或許吸血鬼也得跟紅十字會搶血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