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岩石揭密: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竟是「小冰河期」?
最新研究指出,在冰島西海岸發現的格陵蘭岩石,可能將西羅馬帝國的最終瓦解與一場突如其來的氣候變遷聯絡在一起。不過歷史學家們認為,實際情況可能遠比這複雜得多。
根據發表在《地質學》期刊的研究,西元536至547年間,三場火山爆發產生的火山灰遮蔽陽光長達200至300年,導致地球表面溫度下降數度。研究團隊在冰島西海岸發現的岩石證據顯示,這場「古代晚期小冰河期」可能是壓垮西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研究團隊透過衛星影像發現,冰島西海岸一處隆起的海灘階地顏色異常潔白,與周圍的玄武岩黑色形成鮮明對比。實地考察後,他們在西元500至700年間形成的沉積層中發現了多顆不尋常的花崗巖。經過化學分析,確認這些岩石來自285公里外的格陵蘭。
「這些岩石碎片是透過『冰筏作用』從格陵蘭漂洋過海而來,」研究主持人、加拿大皇后大學構造地球化學副教授克里斯多福·史賓賽解釋道:「當古代晚期小冰河期來臨時,格陵蘭冰川擴張,大量碎屑被裹挾其中。冰山崩解後,隨著東格陵蘭和東冰島洋流漂流,最終在融化時將這些岩石沉積在冰島海岸。」
歷史記載似乎也佐證了這一理論。拜占庭歷史學家凱撒利亞的普羅科匹烏斯曾記錄,西元536年出現「沒有太陽的天空」,並描述當時異常寒冷、作物歉收的景象,稱「戰爭、瘟疫和各種致命災難在人間肆虐」。
這場氣候變遷的影響遍及全球,與中國北魏王朝滅亡、墨西哥特奧蒂瓦坎文明衰落,以及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瘟疫等重大歷史事件時間吻合。研究人員認為,氣候惡化可能加劇了當時歐洲的社會動盪,推動了大規模民族遷徙。
不過愛荷華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尚恩·博布里基指出,這場小冰河期發生時,西羅馬帝國早已風雨飄搖。最後一位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在氣候惡化前60年就已退位,而羅馬城早在此前多年就遭哥德人和汪達爾人洗劫。
「羅馬帝國曾在三世紀面臨近乎滅亡的危機,但在四世紀中復興,」博布里基表示:「可以說古代晚期小冰河期(或許還有瘟疫)的決定性作用,在於阻斷了查士丁尼時期的復興企圖。」
儘管如此,理解這場小冰河期對西羅馬帝國的影響,或許能為我們應對當今氣候變遷提供借鏡。「氣候變遷這個龐大複雜的現象,其影響力往往超出人類理解範圍,」史賓賽強調:「古代晚期小冰河期的歷史教訓提醒我們,千萬別低估氣候變遷重塑歷史的能力。」